全球最大鯨鯊屠宰場調查紀實
來源:新浪公益 發布時間:2014-02-19
馬年春節前夕,野生動物保護組織Wild Life Risk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浙江省樂清市蒲岐鎮存在著全球規模最大的鯊魚屠宰場,年屠鯊量約超過600條。而這些鯊魚中包括受國際CITES協議保護物種。
17日,這一報告內容被國內媒體關注,并將報告內容報道給大眾,引發一定的反響。
微公益聯系到了Wild Life Risk,取得了這份報告的詳細內容,在此推薦給各位。為使內地讀者更容易理解報告內容,微公益對報告語句略有調整。
蒲圻鯊魚屠宰場內
(香港,2014年1月27日)總部設于香港的野生動物保護非政府組織Wild Life Risk (野生動物危機)揭發一處位于中國浙江省,每年屠宰超過600多條鯨鯊的工廠,這里也很可能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屠殺及買賣受國際保護瀕危物種場地。調查人員相信,蒲岐鎮的工廠只是眾多在中國沿海地區從事瀕危鯊魚及相關制品貿易的供應商之一。
蒲圻鯊魚屠宰場內堆積著的“貨物”
自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期間,Wild Life Risk一直將浙江省樂清市蒲岐鎮一家名為“中國溫州樂清市海洋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的加工廠為調查目標,結果發現該工廠每年至少宰殺600多條鯨鯊,并從中謀取暴利。
調查發現,鯨鯊魚鰭在加工廠被曬干后,會被轉運到廣州,賣給當地餐廳,作為餐廳的裝飾擺設。餐廳通常會用紅絲帶綁著魚鰭,把它放到出售魚翅食品的餐廳入口、接待處、或窗戶旁,以吸引食客。
工人在分解鯊魚
調查人員還發現,鯊魚皮被賣給皮革商,用來制造手袋。它們的嘴唇、胃和肉則會被當作食材賣到餐廳。然而,最有利可圖的是鯊魚的肝臟。鯊魚油是使用從鯊魚肝臟大量提取的魚油精制而成的,十分珍貴。魚油會被提取出來制成護膚品及口紅等商品,其中更有大量原料被做成保健品奧米加3,出口到海外市場,此舉已違返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的規定,也觸犯了中國相關的法例。另外,雖然未經獨立證實,但市場上已流傳出加華3魚油丸有可能含有甲基汞等重金屬物質的消息。
工廠大門
加工廠總經理李光先生在鏡頭前承認,目前姥鯊和大白鯊也在這里遭到工業式大規模屠殺。調查人員同時發現,以鯨魚和姥鯊為原料制成的魚肝油會被運到另一間位于海南島的加工廠 “海南加華海產生物制藥有限公司”。
海南的加工廠
海南島的加工廠會將這些魚油再混合其他種類的鯊魚肝油,然后出口到美國和加拿大,此舉也同樣違反了具有國際約束力的CITES協議。此外,李先生更坦言,其他的鯨鯊產品,包括魚肉及魚皮在內,都會被安排走私到國外,然后賣給消費者。
Wild Life Risk的創辦人Alex Hofford與Paul Hilton聯合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指出:“我們于過去3年共到過蒲岐3次,每次都目睹到讓我們目瞪口呆的大規模宰殺場景。為何這些屬于深海、從未對人類構成任何傷害的生物會遭到這樣的工業式大規模屠殺,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更無法解釋的是,大屠殺的目的竟然是為了制造出一大堆非必要用品,如口紅、面霜、保健品和魚翅湯等等。我們堅決呼吁終止貿易,更希望現在馬上終止,否則這些物種最終只有被迫走上滅絕之路。”
漁民捕撈場景
由Wild Life Risk暗中錄制的錄像和錄音可以了解到,生活在澳大利亞海域的鯨鯊,是在遷徙期間橫越中國南海、或更遙遠的太平洋——特別是菲律賓、印尼、甚至遠至墨西哥水域一帶時被捕捉。這些收集得來的數據足以證明,以中國作為源頭的貿易網絡已伸展到世界各地。
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漁民出海捕獲鯊魚都可以賺取到非常高的回報。例如一條鯨鯊據稱已可以賣到人民幣200,000元(31,000美元)。買賣完成后,鯊魚就會在碼頭內被立刻砍成段,或者整條被運送到第三方加工廠,而蒲岐加工廠就是第三方加工廠之一。
在過去3年,Wild Life Risk調查人員每次到訪蒲岐加工廠時,都會抽取魚油樣本進行DNA測試,以確認該產品實際上是否真的以自瀕危物種為原料。收集到的樣本被送到“Save Our Seas Shark Research Center”(拯救深海鯊魚研究中心)以及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的“Guy Harvey Research Institute”(蓋伊哈維研究所) 進行DNA 檢測。
漁民們一上岸就將鯨鯊切成段
Wild Life Risk的調查亦發現,在中國沿海捕獲鯨鯊的漁民、相關的代理商和中介人這些完整貿易網絡參與者中,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鯨鯊是瀕危物種、因而需要高度保護的狀況。
希望分一杯羹、拿取高一點回報的漁民,以中國東部沿海的各個大小漁港為據點——從南方的廣東省到北方的山東省,紛紛加入捕撈行動。他們以拖網和放長線的方式,看看是否能意外地捕撈到鯨鯊,有的則干脆進行針對性捕撈,目的也是為了要捕獲一整條活生生的鯨鯊。
完整的鯨鯊在運輸途中
DNA測試的結果如下:
100% 姥鯊
CITES 附錄II內之受保護物種
[于2012年2月6日收到的DNA檢測報告]
DNA測試結果:未能証明是否肯定為鯨鯊
CITES 附錄II內之受保護物種
[于2012年2月6日收到的DNA檢測報告]
100% 大白鯊
CITES 附錄II內之受保護物種
[于2012年5月11日收到的DNA檢測報告]
每次到訪蒲岐加工廠,都會看到一應俱全的鯨鯊產品,包括魚鰭、魚膚、魚肉和魚油等。以上DNA測試報告中的3種鯊魚,全都是CITES附錄II內的受保護物種,這意味著目前它們并非絕對地處于瀕臨滅絕狀況;但是,如果我們再不實施更嚴厲法律措施以制止交易買賣,它們就會真的隨時瀕臨滅絕。在中國,這3個物種都是受保護的,就是說如果沒有中國政府的特別許可,捕獵它們是違法行為。
在2012年某一天,調查人員統計出在廣州海味市場、清平市場、山海鎮及廣州市近郊的越秀海味市場內,正出售著合計共260塊巨大魚鰭。
明細如下:
鯨鯊: 136
姥鯊: 69
大白鯊: 55
總計: 260
Wild Life Risk創辦人Alex Hofford與Paul Hilton相信,此刻實在有必要對消費者進行教育,讓他們拒絕購買及使用所有鯨鯊產品或任何種類的鯊魚相關制品。所有與瀕危鯊魚或蝠鲼有關的買賣活動,無論在環保還是道德上都是不可接受,需要馬上停止。要拯救鯨鯊等瀕危物種,讓它們不致滅絕,就必須增加市場透明度,讓每個違反國際保護法的個體都需要承受法律責任和公眾壓力,消費者也就會在購買時做出明智選擇。
Wild Life Risk亦深信,現在需要更積極地保護鯨鯊,因為在經濟層面上,讓它們生存著的價值遠比死亡高。美國皮尤環境組織(Pew Environment Group)指出:“事實證明,在鯨鯊聚集的水域,生態旅游所帶來的利潤遠勝捕魚。據估計,以休閑潛水為主的鯨鯊旅游業,每年為全球帶來約4750萬美元收入。”通過教育告訴當地社區愛護鯨鯊的重要性、讓它們生存著的價值。鼓勵社區民眾放棄捕獵,加入生態旅游行列,這不單可以實現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也從而能保留住一個健康又漂亮的海洋。
美麗而和諧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