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獵把式”到野生動物保護者
來源:北京青年報 發布時間:2014-02-19
草原戀人黑頸鶴
青海的攝影師樊尚珍,憑借《大漠狼行》獲得荷賽獎自然類單幅三等獎。獲獎作品是從132個國家的5754位攝影家的98671幅圖片中勝出。他一直在西部基層工作,業余堅持拍攝野生動物。現為青海省海西州攝影協會副主席。
獲獎的這張《大漠狼行》,是樊尚珍去年11月在青海和新疆交界處的阿爾金山保護區拍攝的。出生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樊尚珍,熟知11月正是草原狼交配的季節,狼會經常在這個地方出沒。當天他原本計劃是去拍攝藏羚羊從阿爾金山向可可西里遷徙的畫面,途中竟巧遇一場大雪,真是機緣巧合,上天眷顧,遇到那如戀人般亦步亦趨的兩匹狼,就有了這幅獲獎的唯美的照片。
藏羚羊·期待
《守望》(鵝喉羚)獲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自然類銀獎
馬鹿·回眸
樊尚珍的勝出之所以更加引人關注,因為他并非媒體從業人員,而是業余攝影愛好者,堅持十幾年在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拍攝野生動物,以呼吁全社會對這最后一塊凈土的關注和保護。
從小生長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帶偏僻農村的樊尚珍,年少時就是放羊、牧馬、套野雞、夾兔子、抓獐子的一把好手,一起長大的孩子們都叫他“獵把式”。多年前,大家都經歷過食物匱乏時期,青藏高原的當地人把打獵當成改善生活的主要手段。從小他就積累了觀天氣、看風向,聞著動物的氣味,尋覓動物的腳印、糞便,他就能偽裝、潛伏、等待。這些鮮活異常的野外經驗,練就了樊尚珍敏銳過人的眼力和體能耐力,他對動物的習性了如指掌,這些都為日后樊尚珍能常年拍攝野生動物,提供了可貴的保障。
樊尚珍的年齡在增長,心性也漸漸產生了更多的變化。那時國家開始禁獵,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從小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他,熱愛自然環境的情懷沒有改變,他開始喜歡上了探險旅游,用一傻瓜相機,走哪兒拍哪兒。他看到野生動物在減少,生態環境在惡化,心中開始更深刻地思考。
后來,樊尚珍恰好有機會調往青藏高原腹地、野生動物的天堂—玉樹去工作。鮮活生動的野性生命給他深刻的震撼,蒼鷹捕鼠的俯沖瞬間、羔羊跪乳的生動場面、黑頸鶴哺育生命的神秘,深深地感動著樊尚珍,他萌生了用相機來記錄下常人很難看到的這些生命中的美好瞬間,將野性動物世界中最真的美妙展現給世人的想法。從此,他就開始步入了野生動物拍攝的人生旅途。
從小時候的“獵把式”,到成為一名專家級的野生動物保護主義者,樊尚珍說對于野生動物的拍攝,我可以掌握最多的就是天時和地利。但絕大多數情況,卻要面對的是惡劣的天氣條件和拍攝環境。去年他還專門出版了介紹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書《生命的歌》。現在,珍愛生命、記錄美好、守候家園已經成為他拍攝野生動物的終極動力和源泉。文/林畹
本版攝影/樊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