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禁捕期電擊2噸青蝦被判刑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14-02-27
為改善太湖漁業生態環境,太湖每年都會對太湖水域進行全面停捕休漁。但總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獲取非法利益,在禁漁期內偷偷進入封湖區域捕撈魚蝦。日前,濱湖法院審理了一起非法捕撈案件,7名偷捕者不僅要被追究刑責,還將被行政機關提起環保公益訴訟,支付環境修復費并發放魚苗進行生態補償。這還是我市法院首次嘗試在環保刑事案件中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2013年2月,52歲的本地人汪某在宜興一家船廠打造5條船,并購買了漁網、逆變器、電瓶等捕魚工具,準備到太湖捕撈水產品。汪某先找到包某夫妻,通過他們又從其老家鹽城找來蔣某、李某等人,一群人先是捕撈蜆子,由于銷路不好,6月起就利用電擊的方法捕撈太湖野生青蝦。因沒有捕撈證,又時值禁漁期,白天汪某把自己的6條漁船停泊在碼頭,到晚上,汪某就組織蔣某等人就每人開一條船駛入太湖捕撈。
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在晚上10時之后開始“行動”,捕撈2-3個小時就回碼頭。隨后,每人以18-20元左右一斤青蝦的價格賣給汪某。據被告人蔣某交代,他們外出捕撈一次,一般都能收獲10多斤的太湖青蝦。汪某收購了這些青蝦后,會賣給市場上專門收購的人,每斤價格在40-50元不等。至2013年8月19日凌晨,汪某等人被抓獲之前,他們作案200多次,共捕獲太湖青蝦約2200余千克,價值20萬余元。法院一審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依法判處汪某等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至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不等。
事情到這里并沒有結束。2013年下半年,相關行政機關、公安機關克服湖區面積大、發現線索難、調查取證難等困難,聯動執法行動依法查處了一批非法捕撈案件。從2013年年底起至今已有4起非法捕撈案件進入到審判程序。為了切實保護環境,濱湖法院正對這幾起偷捕案件,醞釀在環保刑事案件中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除退贓判刑外,引入恢復性司法措施,將賠償魚苗費、飼料費等公益民事賠償內容列入民事判決。目前,7名偷捕者中已有兩人分別支付了1萬和5萬元的環境修復費用。法院目前正聯系權威機構對此次偷捕造成的生態損失進行評估,同時督促有環保職能的行政機關積極履職,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盡早責令偷捕者進行生態補償。(記者 青楚)
相關新聞>>>
長江江陰段刀魚3月1日起開捕
共發放特捕證21張,將嚴厲打擊違法捕撈
長江江陰段一年一度的刀魚捕撈季即將開啟。記者昨從江陰市漁政部門獲悉,今年的捕撈期將持續51天,根據農業部規定,以江陰大橋為界,上游江段為3月5日至31日及4月15日至5月10日兩段,下游江段為3月1日至4月20日。今年江陰地區共發放刀魚特許捕撈證21張。
“之所以規定分段捕撈,其實是根據刀魚洄游規律進行資源保護。”漁政部門有關專家表示,受多種因素影響,刀魚的種群數量近年來已趨近歷史低值,在不同的江段設立“空檔期”,是為了保證刀魚的有效繁殖。此外,捕撈船只的漁具有特別要求,網徑必須在4厘米以上,避免對個體較小的“一網打盡”。
據介紹,漁政部門今年將進一步強化執法巡查,對無證違補、漁具不達標、在規定期限以外捕撈以及違反長江航運安全等情況進行嚴厲查處。
記者了解到,刀魚受多種因素影響也會出現“大小年”情況,去年長江江陰段的捕撈量接近4噸,比前年翻了近一番,但產量基本集中在春天中晚期,早春時節的捕撈情況依然不理想。據悉,受餐飲行業“節儉風”影響,去年江陰本地刀魚的最高價格為3000元左右一斤,比前兩年有明顯下降,預計今年的價格走勢變化不大。
目前,已有一些外來刀魚“搶灘”市場。在江陰部分農貿市場,來自浙江溫州的“海刀”以及來自安徽巢湖和江西九江的“湖刀”最早亮相,稍大一點“海刀”可賣到1000元一斤,而2兩不到的“湖刀”則只要每斤60多元,比往年下降近三成。(胡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