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消失過半
來源:荊楚網 發布時間:2014-03-03
3月3日是世界首個野生動植物日。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湖泊密布、濕地廣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然而,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荊州如今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正在減少。
“和30年前相比,荊州的野生動植物種群至少減少了30%。”長湖濕地管理局局長宋洪雄昨日告訴記者。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消失過半
根據長湖濕地管理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月26日,荊州長江兩岸濕地的野生脊椎動物現存411種,丘陵山區的陸生野生動物現存83種。
據市林業局野保科工作人員介紹,荊州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幾年前還有12種之多,如今已減少一半——獸類中,黑麂已經難覓蹤跡;鳥類中,大鴇、白尾海雕和白肩雕如今早已遷徙別處;魚類中,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江豚數量也在以每年6%的速度銳減。
野生植物受影響較小。據了解,荊州現有野生植物75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水杉、銀杏2種,當前保護狀態良好。
國家級動植物保護區僅存1個
1992年,國務院下達文件,批準建立洪湖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石首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然而,保護區的設立并沒能阻擋住白鰭豚消失的步伐。2007年8月,白鰭豚被正式公布功能性滅絕,也宣告了荊州這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消失。
目前,荊州唯一一個國家級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為國務院于1998年批準成立的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些年來,保護區內麋鹿數量持續增長,達到近千頭。
濕地破壞成野生動植物減少原因之一
“荊州野生動植物數量和物種減少,很大程度上緣于上世紀70年代以來大規模圍湖造田、圍湖養魚、圍湖建房、森林砍伐等盲目開發行為。”宋洪雄告訴記者。據他回憶,那個時候,開山圍湖的兩大口號就是“向山要糧”、“向湖要糧”。
同步進行的還有圍湖養魚。“湖一圍,就不再是原來那汪野湖活水了;餌料一投,水里原先維持的生態平衡也被打破。”宋洪雄說。
“濕地資源是我們擁有的極其寶貴的資源,一旦被破壞,再生需要至少幾十年的時間,而物種的消失更是不可逆轉的損失。”宋洪雄說,“目前我們正在申報長湖濕地省級保護區,未來5年內還將建設野生動物管理站3處、科研監測站1處和鳥類救治站1處。”(記者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