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蘊藏豐富石油的荒野,阿拉斯加人就叫它“斜坡”,有雄厚資金挹注,權力政治盛行,還有多得跟蚊子一樣的標語文宣。這一大片凍原的面積超過六個臺灣大,從布魯克斯嶺往下斜延伸到波福海和丘克契海邊,是美國最原始的阿拉斯加州中最原始的地區,同時也是最富饒的地區,無論是野生動物還是烴類。從普拉德霍灣周圍往四面八方蔓延出去的油田,生產的石油占全美產油量的17%,并為阿拉斯加州政府創造了高達90%的歲收。斜坡中央大約5萬8000平方公里的地區,包括其中利潤豐厚的油田,屬于州政府所有。其余的地方,除了幾塊面積不小的地所有權屬于當地原住民因紐皮亞特人以外,有很多都是聯邦政府的。
聯邦的持分中,多數分屬于東邊風景如畫的北極圈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ANWR),以及西邊聯邦政府名下最大的單一筆地產、面積9萬3千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國家石油保護區(NPRA)所有。雖然這個保護區的名字聽起來像個大油槽,專供美國有需要時取用,但其實它容納的是美國最大一塊未受保護的荒野,其中有50萬只馴鹿、數百只的北美灰熊、狼,夏天時更有數不盡的水禽、猛禽和濱鳥。
數十年來生物學家不斷提出建言,表示這片石油保護區對當地野生動物的重要性更勝東邊那座野生動物保護區。但由于一般相信它蘊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礦,因此聯邦和州政府的生物學家都被警告不得對此公開發言。正當美國國會對于是否開放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鉆探的攻防戰打得如火如荼之際,布什政府已將石油保護區內成片的土地及其海域出租給得標的石油商,如此一來恐將使數百萬公頃的荒野變成油田和氣田,使波福海變成另一個墨西哥灣。部分出租的土地包含了雁、馴鹿和數千年來因紐皮亞特人賴以維生的弓頭鯨的重要棲地。因紐皮亞特人散居在七個偏遠的村子和巴羅鎮,在北坡擁有大量公有地,可望成為21世紀的新石油大亨;但他們也可能從此失去因紐皮亞特人的傳統。很多人并不樂見這樣的結果。
馴鹿是阿拉斯加北坡原住民重要的食物來源,這里的四個主要馴鹿群總共約有69萬只。要是馴鹿數量減少,那么當地的食物鏈、經濟和文化活動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生物學家利用無線電或衛星項圈及空中攝影,嚴密監測馴鹿群的狀況。
在北方通常使用衛星項圈,因為就算在黑暗或暴風雪中,衛星訊號都收得到。每個輕型項圈內都有一具發報器,每周一次將訊號傳送到經過上空的衛星,每次持續傳送八小時──如此大約18個月電池才會耗盡。衛星會算出馴鹿的位置,然后將數據傳到位于阿拉斯加州、維吉尼亞州和法國的三個地面工作站之一。
幫馴鹿戴項圈可不是容易的事。生物學家在一次河中捕捉行動中,駕著小船去抓正在游泳過河的馴鹿。他們看中一只,偷偷跟在它后面,然后用套索套住它的角。抓到之后,他們把它帶到離岸較近的地方,讓它覺得比較有安全感,再把項圈戴在它脖子上。用這個方法只要幾分鐘就能把項圈戴上,比一般常用的方法(在直升機上射出網子,罩在馴鹿身上,然后把它綁住、戴上項圈再放走)較不會讓馴鹿緊張。
生物學家找到戴項圈比例最高的馴鹿群的位置之后,就開著小飛機用空拍攝影機拍攝它們。如此也可以一并找到并拍攝其它戴了項圈、但不在主要馴鹿群里的馴鹿。他們會把拍到的照片小心地攤開,逐一點數每一只馴鹿,這個過程很花時間。接下來科學家就能分析所有數據,確定馴鹿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
很多人擔心北坡的石油探勘和開發會干擾當地馴鹿群,尤其是波克潘馴鹿群(以波克潘河為名),它們的繁殖地是在北極圈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1002區內。科學家尚未確知石油業的相關活動是否對北坡其它地方的馴鹿群造成影響,但已觀察到即將生產的母馴鹿有避開鉆探區的傾向。其它效應仍有待發現,有些部分就需借重上述的監測工作。
 |
困守陸地 攝影:喬·沙托瑞 |
一頭北極熊和一群海鷗在阿拉斯加北坡共享鯨魚的殘骸。北坡面積超過臺灣的六倍大,范圍從布魯克斯嶺延伸到北極海。擁有豐富野生動物和石油的北坡具體呈現出一個問題:美國是否應該擴大在阿拉斯加荒野的石油和天然氣探勘規模?
在全球石油依賴的影響下,北極熊是間接的受害者。為了生存,北極熊必須在積冰上獵食海豹。但氣候暖化(由于燃燒化石燃料而加速)導致積冰在秋季形成的時間延后,在春季提早融化。因此北極熊愈來愈吃不飽,體格也愈來愈瘦,只得流浪到海岸來看看能找到什么食物。
 |
油膩的腳印 攝影:喬·沙托瑞 |
未來北坡的樣子可能會愈來愈像英國石油公司這座位于普拉德霍灣的工廠,原油在此加工,再經阿拉斯加縱貫油管系統輸送。普拉德霍是北美洲至今所發現的最大油田,產油量在1987年達到高峰,每日輸出160萬桶。如今已減少到只剩當年的四分之一。為了彌補這些損失的產量,石油業者往西擴張,進入阿拉斯加國家石油保護區這片未受保護的荒野。
 |
圖個清靜 攝影:喬·沙托瑞 |
北坡四個馴鹿群之一的北極中部馴鹿群擠在海岸的一處浮冰上躲蚊子;這里的蚊子會嚴重損耗馴鹿的體力──不只失血,也會損失至關重要的覓食時間。夏天時,馴鹿會聚集在海岸平原草料豐富的凍原上吃草、繁殖。不過由于平原上油層遍布,也吸引著石油業者前來鉆探。保育人士擔憂愈來愈多的鉆探活動和基礎建設可能會阻礙馴鹿遷徙。
 |
化作流水 攝影:喬·沙托瑞 |
Kyle Whittinghill(圖左)和Marselle Alexander-Ozinskas兩位研究生,在北坡一處由于永凍層融化而形成的熱力喀斯特地形上檢視土壤樣本。北坡的熱力喀斯特近年來出現得愈來愈頻繁,部分原因是溫度升高以及具隔熱作用的地被植物喪失。當富含苔蘚植物的凍原土壤融化時,土壤會分解并釋放二氧化碳至大氣中,科學家擔心這個效應會增加全球暖化的程度。
拍攝花絮
最好的事
有一天在卡克托維克,我和攝影師喬·沙托瑞決定去鎮外西邊八公里的地方采訪一個因紐皮亞特人的青年營;來自北坡各地的兒童在那兒學習傳統的因紐皮亞特技藝。弗瑞德·卡立克用四輪驅動車拉著一節拖車,要送補給品到營地去,就順道載我們一程,但不久車子就陷在刺骨的凍原上動彈不得。營地主任伊迪絲·納吉亞克開車經過,提議幫弗瑞德載一點東西。我搶先沙托瑞一步跳進她的車子里,期待可以比剛才坐得舒服一點,結果這位已經當了曾祖母的女士油門一踩,開始在凍原上狂飆起來。我像小朋友抓著媽媽一樣緊緊地扒著她,在引擎的哀鳴聲中我對著她的耳朵大喊,我媽媽也叫伊迪絲,我有生之年還想見到她。她樂得發出尖聲怪叫。她說,名字是禮物。很多年前她在這片沙嘴出生,名字也是在這里取的。她還在那個位置插了一根木樁。于是我們過去找,飛車在海岸線上疾馳,不是很認真在找,不過玩得快活極了。我想如果你不曾抓著一個因紐皮亞特老人家的背,坐在四輪驅動車里沿著沙灘狂飆,尋找她出生的地方,你就不算是真的活過。
最糟的事
我父親1940年代末在北坡當傳教士,我聽他說因紐皮亞特人是全世界最棒的獵人。在那個時代──鄉下城鎮還沒有石油收入、電視和冷凍披薩的時候──每一件獵物都很珍貴,浪費任何一頭動物都是罪惡。今天就不是這樣了。
我從我在巴羅的旅館往窗外看,看見兩個男孩用空氣槍射擊那些在房子四周撲翅亂竄的濱鳥,尸體就留在那邊任由它腐爛。
同一天我開車到巴羅一條路的盡頭,一群青少年拿點22來復槍在射擊,一只受了傷的長尾鴨在不到20公尺外的池塘里拍著翅膀繞圈圈,但他們一點也沒有救它或是幫它解除痛苦的意思。
我訪問的一個年輕獵人告訴我,他一天殺了七頭麋鹿,但最后只找到一頭。另一個獵人告訴我,他曾看一個村民對著八公里外的馴鹿群打完整盒子彈。我問他干嘛這樣,他聳聳肩說:“可能喝醉了,也可能他爸爸沒教好他。”
最怪的事
在晴朗的夏日從安克治飛到普拉德霍灣,想必是美國最怪異的觀光飛行之旅。阿拉斯加的人口實在非常稀少──紐約的任何一個自治區人口都比阿拉斯加多──搭乘747的感覺就跟搭叢林飛機差不多。飛到某處時,閃耀著白色光芒、巨大如堡壘般的迪納利山就在眼睛的高度由窗外通過。山勢過布魯克斯嶺后趨緩,最后融入一片布滿了含水的壺洞、看似無邊無際的沼澤。阿拉斯加航空的駕駛員向乘客道歉,表示班機必須在空中盤旋兩次,等地面人員把跑道上的馴鹿趕走。我覺得很驚訝,區區幾只北極的鹿就能在一瞬間讓人類最偉大的科技發明陷入癱瘓。
我降落的地點戴德霍斯是個塵土飛揚的城鎮,向四面八方蔓延,有碎石路、鋼鐵建筑和貨柜,很多四輪驅動車和小卡車在路上跑。在碎石路和鉆油場之間的凍原是死灰色的、綿延好幾公里的平地,上面是一條閃閃發光的鋼鐵輸油管──阿拉斯加州的經濟命脈。我走在這位于一大片工業區之間的航空站里,聽著強·麥倫坎(John Mellencamp)透過擴音器低沉地唱著:Ain’t that America something to see, babe. Ain’t that America…
|
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