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排放是造成我國大氣環境污染及酸雨不斷加劇的主要原因。隨著近年來我國火電機組的集中投產,燃煤機組所排放的煙氣已成為二氧化硫排放的重要來源。
目前,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70%因燃煤而產生,其中50%左右來自于燃煤電廠。據統計2003年、2004年我國火電行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約為1100萬噸、1300多萬噸,預計2005年排放量將接近16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提出了未來5年和15年我國環境保護的目標,脫硫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市場潛力巨大
煙氣脫硫,顧名思義,就是將火電機組燃料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硫進行吸收、吸附以減少對大氣環境的危害。
煙氣脫硫設備是電力環保產業中最主要的部分。目前,我國國內主要的煙氣脫硫技術包括石灰石-石膏濕法、旋轉噴霧干燥脫硫法、磷銨肥法、循環流化床干法、海水法、氨水洗滌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石灰石-石膏濕法和循環流化床干法。
石灰石-石膏濕法是世界上廣泛采用的一種脫硫工藝,在日本、德國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火力發電廠的煙氣脫硫裝置中90%以上采取這種工藝。循環流化床投資較少,脫硫率在85%~95%,通常適用于中小鍋爐。
筆者預計,在未來10年內我國將有3億千瓦裝機的煙氣脫硫設施投運或建成。電站脫硫工程的建設周期通常需要1~2年。受火電投產高峰期及政策環境向好的影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煙氣脫硫設施投運或建成容量將分別為3000萬千瓦、4500萬千瓦、5000萬千瓦左右。由于之后新投產火電裝機將會明顯下降,故脫硫機組的年度新增數雖然會有下滑,但預計仍將在2000萬千瓦左右,市場廣闊。
國家力挺脫硫
為防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惡化,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火電廠二氧化硫控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1998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劃分方案》,文件提出:新建、改造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電廠,必須建設脫硫的設施;現有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電廠,要在2010年前分期分批建成脫硫設施或采取其他相應結果的減排措施。
根據新實行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火電廠二氧化硫排放收費自2004年7月1日起,從每公斤0.2元變為0.4元,2005年7月1日起達到0.63元。目前,我國脫硫工程總投資一般已降至電廠總投資的5%以內,脫硫運行成本(包括折舊)在0.75元/公斤左右,已接近2005年7月以后的二氧化硫收費標準。另外,電廠安裝、運行脫硫設備的成本合計約在0.017元/千瓦時左右,而今年煤電聯動以來,各地陸續實施脫硫火電站的上網電價提高0.015元/千瓦時(含稅)的政策,安裝脫硫設備的運行成本基本上可以通過上網電價的提高來彌補。兩項政策結合起來,若政策執行到位,火電廠進行脫硫改造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2005年5月,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快火電廠煙氣脫硫產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通過3年的努力,建立健全火電廠煙氣脫硫產業化市場監管體系,完善火電廠煙氣脫硫技術標準體系和主流工藝設計、制造、安裝、調試、運行、檢修、后評估等技術標準、規范;主流煙氣脫硫設備的本地化率達到95%以上,煙氣脫硫設備的可用率達到95%以上;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務體系和行業自律體系。這有助于減少脫硫市場的惡性競爭,規范脫硫產業市場的發展。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加強環境保護工作,討論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會議提出了未來5年和15年環境保護的目標: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這說明黨中央、國務院對環境保護的極為重視。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是我國環境保護的工作重點之一,火電廠脫硫產業將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明顯加快了火電廠煙氣脫硫設施的建設,使我國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04年底,全國約有2600萬千瓦裝機的煙氣脫硫設施投運或建成,比2003年增加了1600萬千瓦,約有3000萬千瓦裝機的煙氣脫硫設施正在建設。
造價下滑競爭加劇
火電廠煙氣脫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國家對煙氣脫硫供、需雙方的市場監督未能及時有效跟進,缺乏對煙氣脫硫設施進行科學評價的指標和要求;脫硫建設規模急劇增加,但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雖然大部分設備可以國內制造,但關鍵設備仍需進口;供方市場存在著脫硫技術的重復、盲目跟進,技術人員嚴重不足;招、中標無序,低價競爭現象突出,質量管理環節薄弱;需方市場存在著工藝選擇的盲目性,單純的以低價位選取中標單位;重前期招標,輕建造管理。
由于電站煙氣脫硫市場的迅速壯大,2003年以來,我國脫硫工程承包商的數量急劇增長,目前已經超過50多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擁有一定品牌效應的廠商約10家。廠商的蜂擁而至必然導致市場競爭的加劇,近年來我國脫硫設備的單位造價一路下滑。2000年前,我國大多采用進口設備,單位造價高達800~1300元/千瓦,2000~2001年間單位造價下滑到480~750元/千瓦,2002年單位造價約為400元/千瓦左右,2003年單位造價為250~350元/千瓦,2004年單位造價約為180~300元/千瓦,而2005年新簽約訂單的單位造價通常是150~250元/千瓦左右。以目前這個價格計算,筆者預計2005年、2006年、2007年脫硫設備的市場容量將分別為70億元、90億元和100億元左右。同時,單價下滑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企業的盈利空間被大大縮小,以脫硫設備產業的龍頭企業凱迪電力為例,200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僅有17.63%。當然隨著主要原材料鋼材價格的回落,脫硫設備制造企業的毛利率將會有所回升,但該行業的技術壁壘比較低,有利可圖必然會吸引新的廠商進入。由此可以看到,脫硫設備市場的蛋糕雖然誘人,但吃起來卻并不一定那么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