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邏輯分析,隨著知識的普及,受教育面的逐漸擴大,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知
環(huán)保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福祉,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幸福,那么,為什么公眾不熱心參與呢?筆者以為,不是公眾“知行不一”,而是“知易行難”———如下兩個問題導致了這種叫人尷尬問題的存在,不把這兩個問題理順解決,民眾的環(huán)保參與度是高不起來的。
首先是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犧牲環(huán)境追求政績的選擇。而地方政府的力量過于強大,普通民眾對其無任何制約力量;一些行業(yè)的部門力量過于強大,如石化、電力等,地方政府對其無可奈何。各地都有很多這樣的新聞:村民承包的魚塘被上游工廠排放的污水污染,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但就是這樣的官司,也要打上幾年,甚至十幾年,最后到手的補償尚不如為此付出的官司成本。
其次,由于目前資源屬于國有,容易導致公地悲劇———即人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卻無暇顧及后果的惡化。如河流,由于屬于國家,而不屬于任何個人,其結果就是人人利用,人人污染,卻無人保護,導致其嚴重污染。盡管國家年年予以巨額財政資金治理,但河流同樣不屬于委托治理人所有,極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怪圈:委托治理人不但不積極治理,反而把污染當做了向中央要錢的工具,如治淮十年,治理人總報告說效果顯著,但被2005年一場大雨沖出了真相,而相關責任人卻沒聽說受到什么懲處。
因此,要想提高公眾的環(huán)保參與度,促使公眾在環(huán)保方面知行合一,就必須改變導致上述問題的制度設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