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畫如今懸掛在巴黎的盧浮宮,前面擋著一塊防彈玻璃,旁邊還有武裝警衛看守。為什么這幅畫會讓人們如此重視呢?哈佛大學的文藝復興研究專家、藝術史教授弗蘭克·費倫巴赫(Frank Fehrenbach)說:“這沒什么理由。《蒙娜麗莎》的確是一幅美麗的肖像畫,但它如此聲名顯赫的原因只是歷史的偶然。”
按照費倫巴赫的看法,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極大地提高了這幅畫的知名度。他說:“浪漫主義作家們創造了大眾心目中的‘蒙娜麗莎’形象。(由于她那讓人費解的微笑)他們說她身上一定有秘密,說她代表著‘女性魅力’的精髓。他們提出了許多關于文藝復興的新觀點,而‘蒙娜麗莎’就成了女性美的代名詞?!背酥猓睹赡塞惿吩蝗藦谋R浮宮中竊走,這次事件也令它的名氣錦上添花?!?911年的失竊事件對《蒙娜麗莎》而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費倫巴赫說,“1913年,人們把它找了回來,得意洋洋地把它送回了盧浮宮。從那以后,它就成了鎮館之寶?!?
從那個時候開始,公眾就對《蒙娜麗莎》產生了持久不衰的興趣。歷年以來關于它的各種假設和猜想只是進一步增添了它的神秘,而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又為這股熱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跟丹·布朗筆下的主人公一樣,不少人堅信達芬奇在《蒙娜麗莎》上留下了許多關于宗教和科學的象征符號,其中就包括所謂的“黃金比例”——據說,那是普遍存在于整個自然界的一種神秘而精確的尺度。不過,專家們認為這種說法只是過分豐富的想象力的產物,跟其他一些關于《蒙娜麗莎》的“理論”沒有什么區別。天體物理學家馬里奧·利維奧(Mario Livio)說:“沒有任何記載表明達芬奇打算把‘黃金比例’用到《蒙娜麗莎》的創作當中,雖然他對‘黃金比例’有所了解?!辟M倫巴赫對此也表示贊同:“有些時候,藝術史研究者們會拿尺子來量度畫作,為的是找出隱藏的幾何結構。當然,如果你安了心要找的話,總是能找出點東西來的?!?
不過,《蒙娜麗莎》當中的確包含著許多科學因素,只不過它們跟公眾喜歡相信的不同,并不是什么刻意隱藏著的神秘事物。舉例來說,《蒙娜麗莎》清楚地顯示了達芬奇對地球科學的興趣。費倫巴赫說:“畫中人的背后是一片粗糙原始的土地,此外再沒有什么東西,這在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新穎的畫法。這種畫法表明達芬奇對自然界的侵蝕力量和水文地質學很有興趣。而我們也知道,他還對此進行過深入探究?!标P于蒙娜麗莎臉上那神秘的笑容,費倫巴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很有可能,這只是因為她對長時間坐著讓人畫感到有些厭倦了,而達芬奇打算在畫中表現出這一點。”
來源:《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