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塔利亞書店里,中國女性文學書籍被單獨陳列在醒目的位置。 青木/攝 近年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一直被西方視為“弱勢文學”的中國文學正成為歐洲讀者關注的新熱點。特別是中國女性文學書籍,更是頻頻登上歐洲各國的暢銷書排行榜。王安憶的《長恨歌》法文版今年2月在法國出版,很受歡迎。畢飛宇的《青衣》先后被翻譯成法文、德文,最近他剛從兩國簽售歸來。 賣得和“小面包”一樣好 在歐洲,女性文學作品從廣義上講泛指女性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則是指以改變男女不平等為宏旨、具有鮮明女性意識、表現女性真實自我、并從女性視角觀察社會的文學作品,也可由男作家創作。德國東方文學研究所負責人薩比耐教授告訴記者,表現中國當代女性心理的作品,這幾年賣得和“小面包”一樣好。 據記者了解,自2001年以來,登上歐洲各國暢銷書榜的中國女性文學書籍不下10種:女作家虹影的《中國情人》,是德國《明鏡周刊》連續多周的上榜暢銷書;山颯所寫的《圍棋少女》還成為法國最暢銷的小說之一;而旅法作家戴思杰的《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更是橫掃歐洲各國暢銷書榜單,僅在法國就已賣出25萬本,而歐洲圖書界以5萬冊為暢銷書的標準。 “四大因素”吸引歐洲讀者 這些中國女性文學書籍靠什么吸引了挑剔的歐洲讀者?薩比耐教授認為,首先是“東方情調這張中國牌”。 其次,歐洲人在包括“小裁縫”等女性主人公的故事中,清楚地看到,東方女性絕對不是他們想象之中的神秘幻影,而是和西方女性一樣具有深刻內涵和復雜性格的真實女人。一位德國女士對記者說:“歐洲人不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特別是不了解中國女人的生活,這些書為歐洲人打開了一個通向陌生世界的窗口,看到了中國女人的生活細節和基本情感。” 這些作品還各有特色:有的比較注重個人的獨特性;有的靠感人的經歷吸引人;還有的靠奇特的想象力。 此外,在這些書中,歐洲讀者往往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小裁縫代表的是中國的鄉土文化,她最終被巴爾扎克所代表的歐洲文化誘惑。 了解創造了經濟奇跡的中國文化 德國《明鏡周刊》認為,中國女性文學書籍的暢銷,“既是一個文學現象,也是一個社會現象”。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要走向世界,都由外在和內在的諸多因素所決定。歐洲讀者對中國女性文學讀物感興趣,其背后的動因就是中國經濟等影響力的增強,人們希望了解創造了經濟奇跡的中國文化。薩比耐教授則指出,歐美的文化領導地位和文學影響在上個世紀已經達到巔峰。21世紀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作者,將是文學內容的最大源泉。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