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錯方向,會造成千古遺憾
目前,沿運河古城、古鎮的面目大致可以分為五種模式:
一、無錫模式,原有面貌基本保持完好,古河、古橋、古窯、古街、古碼頭基本沒動,老百姓的生活條件現代化程度不高;
二、南潯模式,這是一種基本保持原貌而稍加整修的模式;
三、嘉興模式,拆古建再修建仿古建的模式,外表看起來有點像古鎮,但都是新的,仿古而已;
四、揚州模式,大拆大改的模式,對主要河段沿岸原有建筑一律推平頭,搬遷居民,打造新的景觀,按現代化大城市的理念,搞綠化,搞亮化,搞公園化,屬于這種模式的還有蘇州、杭州、聊城等城市,而且還有大量的城市準備按此模式“改造”,如臺兒莊市等。
五、楊柳青模式,這是在城市中打造一段帶石頭欄桿的水道,由別的地方借用一些水,來回打循環,屬于造景式。
由這五種模式分類里可以看出,對大運河的理解確實需要重新界定,要把“申遺”的幾個基本原則加到對大運河的理解中去,否則,花了錢,下了功夫,卻可能和“申遺”的原則南轅北轍,完全搞錯方向,造成千古遺憾,有損大運河。
現在糾正還為時不晚,趕快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納入到大運河的發展中,把“申遺”的原則樹立起來,不要喪失信心,要調轉方向,為此,我提出三個“五原則”。
千萬別忘了它是頂尖級人類文明遺產
第一個“五原則”叫做“大運河保護原則”。
一、大運河是個古物,雖然是活的,還在使用,還在發展,特別是涉及水利、航運、南水北調還會有改動,但千萬別忘了它是個了不起的古物,是頂尖級人類文明遺產,第一位的任務是好好保護它。大運河自2006年起已被國家確定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要全程掛牌保護。掛牌保護的第一個特質就是高懸禁令,不能亂動、亂改、亂拆,就是捂住不動,可以用,但不可以拆,不可以破壞。
二、全線劃定保護區和緩沖區,有明確的界限和法規細節。
三、全線實施文物普查。
四、公布大運河名錄,包括古運河河體、運河設施、古城、古鎮、古樹、文物名錄,有分段編號和總名錄。
五、保護原物,利用原物,尤其要保護古代的運河水利設施,特別是古閘、石壩、古分水撥、古橋、古岸、含蝴蝶鐵錠的古條石、古結構件等。
有了這五個保護原則,我想大運河基本上可以原樣保護下來。
“不破不立”,就不可能有保護
第一個“五原則”叫做“大運河保護的指導思想”。這方面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不遵循不破不立”原則。“不破不立”和保護文物是對立的。如果習慣性地沿用“不破不立”,當做一個慣性定式,就不可能有古運河的保護,就沒有“申遺”的可能。
第二個指導思想就是要明確大運河里有許多符合科學規律的人類智慧成果,科技含量很高,不可以視為“落后”和“破舊”,要當作寶貝,公示天下,顯擺出來,并繼承發揚。
第三個指導思想就是要明確保護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千萬別把保護當成包袱,當成絆腳石,當成“破財的”,應當知道保護能發財,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道理很簡單:你是獨一份,全世界都會來到你的跟前,對你“頂禮膜拜”,這已經被世界上保護得當的無數古跡所證明。
第四個指導思想是不可以對大運河隨意提“改造”,隨意提“打造”,隨意提“造景”,不可以對古城、古鎮隨意提“景觀化”、“綠化”、“公園化”和“廣場化”,要在運河保護區和緩沖區內驅除這些新名詞,不當作發展的指導思想,讓歷史局部停下來,凝固下來,因為你是歷史名城名鎮,不是在空地上建設現代化城市,也不是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偶爾用個別的古建筑來裝點一下保護之名。不可以在明代大古橋的旁邊建一個特大型的現代大廣場,或者在古運河岸邊10米之內建許多座高聳入云的現代公寓;要建,請到保護區和緩沖區之外去。
第五個指導思想是提倡保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個性,不要打造什么古運河上的“塞納河”,不要到處翻版上海“新天地”,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兩個點乃至十個點全一模一樣,不要一窩風,要明確只有保護了自己的古跡才能獨樹一幟,才能一片光明。
請看,我這是唐朝石板、清朝的窗戶,內部還有現代化的生活設施
那么,對改善民生怎么辦,特此提出第三個“五原則”,叫做“改善民生五原則”。
一、適當減少密集人口區的古城古鎮沿河人口密度。
二、進行微循環整修,不準推平頭,國家、地方、個人都出一點資金,逐一區分對待,或不動,或局部修整,或拆除。
三、由政府在古城古鎮沿河居民區里先做基礎設施工程,尤其是清污、截污、鋪設上、下水道、電線、電話線、電視天線、寬帶等等,再由各家接入院內、房內,逐步實現生活條件的現代化。
四、基本不動外觀,內部實現居住環境的現代化。
五、不破門臉,不拓寬道路,保留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造型載體。將來運河邊上的老百姓可以對外來參觀者說:請看,我這是唐朝石板、宋朝的瓦、明朝的門坎、清朝的窗戶,內部還有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到那時,聞者無不大為驚訝,會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果能執行以上這三個“五原則”,我想,“申遺”成功一定可以實現,而且能做到五滿意:祖先滿意、老百姓滿意、政府滿意、子孫滿意、世界滿意。
到了重新理解大運河的時候,好好地想一想吧!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