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又一年的6月17日即將來臨。在今年的這一天——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各國政府和民眾有著雙重理由好好慶祝這一紀念日。去年的這一時間,聯合國會員大會第五十八次會議通過決議:將2006年確定為國際荒漠化年。國際荒漠化年將是貫穿今年環境保護的一個焦點,而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又將提升它的新內涵,這一點從今年的主題即可傳達:“沙漠美景——向荒漠化挑戰。”
聯合國將眼光投向諸如撒哈拉等廣闊肅穆的沙漠,這些可用壯麗來稱謂的生態系統曾是古代文明的搖籃——這里有易碎的美麗及獨一無二的沙漠文化傳統。這將是賦予“向荒漠化挑戰”的文化美學內涵。
2006年還意味著《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順利通過已有10年。這部迄今為止惟一得到國際社會法定認可的向退化土地宣戰的法律文書,已得到191個國家的廣泛認同。10年來,它的存在為在世界范圍內根除貧困、促進可持續發展及推進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6月17日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能提醒民眾,只要有強有力的社區參與管理,以及有各階層的合作,荒漠化就能夠得到有效改善。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在其網站上號召政府與公眾“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幫助旱地的人們面對土地退化帶來的種種挑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種作用或數種作用結合導致的干旱區、半干旱區和亞濕潤干旱地區雨澆地、水澆地或草原、牧場和林地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的降低或喪失。
■相關鏈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來
1977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這個當今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1992年6月,在包括我國當時的國家總理李鵬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170多個國家派代表參加的巴西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優先采取行動的領域。之后,聯合國通過了47/188號決議,成立了《聯合國關于在發生嚴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公約談判從1993年5月開始,歷經5次,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6.17"即為國際社會對防治荒漠化公約達成共識的日子。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于巴黎舉行的公約簽字儀式上,我國當時的林業部副部長祝光耀代表我國政府簽署了公約。
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眾對執行與自己和后代密切相關的"防治荒漠化公約"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國際聯合防治荒漠化行動,迎合國際社會對執行公約及其附件的強烈愿望,以及紀念國際社會達成防治荒漠化公約共識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49/115號決議,宣布6月17日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從1995年開始紀念。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