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16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了有關論文。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尤海魯15日在這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在昌馬附近的遠古湖址共發現數十具鳥類化石,雖然無頭,但骨骼較完整,未碎裂,有些還殘存趾間蹼和其他軟組織。他認為,湖泊的靜態環境使這些化石尤其是軟組織部分在頁巖沉積中“非常漂亮地保存至今”。
論文分析了5具“甘肅鳥”化石:其身體上半部結構表明它能從水面起飛;后腿和蹼足的細節顯示,它可能是靠足推進的潛水鳥,很像現代的鴨子,但能力稍遜。另外,“甘肅鳥”骨骼中空程度低,因此較重也較笨拙。
科學家說,“甘肅鳥”所處環境要更溫暖濕潤,它們可能以魚、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其飲食結構只有找到頭部化石后才能確定。
“甘肅鳥”是今鳥類已知最古老成員。今鳥類包括所有現代鳥類及其直接化石祖先,出現于1.4億年到1.1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它與肩部骨骼結構相反的反鳥類是鳥類進化中兩大分支,都源于“始祖鳥”。
據介紹,“甘肅鳥”之外的幾種原始今鳥類也顯示出對水生環境的適應。科學家確定進化樹上“甘肅鳥”的位置時發現一個明顯模式:“過渡到現代鳥的物種多為水棲”。不過,現代鳥的某些早期成員也許很快轉移到陸地,如鴕鳥和雞的祖先也可上溯到白堊紀早期。
參與研究的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修·拉曼納說,今鳥類化石“在白堊紀早期相對罕見,這是‘甘肅鳥’令人激動的原因之一”。尤海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這次的化石發現將已知今鳥類的進化研究提前上千萬年到白堊紀早期,昌馬也成為以今鳥類為主的最古老鳥化石遺址,而10年前曾發現“長羽毛的恐龍”的中國遼寧西部多出土反鳥類化石。
“甘肅鳥”化石發現于1981年,那時只找到鳥類的部分后腿化石。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