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南京市環(huán)保局分派各路人馬前往郊區(qū)尋找污染源,晚上,從周邊地區(qū)回寧的人士向記者反映,沿途秸稈焚燒現象非常嚴重,秸稈焚燒形成的煙氣團隨冷空氣前鋒進入南京地區(qū),并短時滯留,加之早晨出現極為不利的氣象條件,是造成昨晨南京空氣質量異常的主要原因。
市民:這種現象不止一次
“這種現象已不是第一次出現了!”14日,市民張女士向本報反映,這幾天南京空氣出現奇怪的變化。6月以來,空氣中帶著焦味的現象已多次出現,特別是在晚上,走在馬路上,燈光照射下的夜空朦朦朧朧的,感覺自己被一層淡淡的白煙包圍著。而她在和鄰居交流的時候,居然發(fā)現,大家都有類似的感受。晚上8點左右,空氣中就會彌漫一絲刺鼻的氣味。新街口、鼓樓、漢中門,甚至郊區(qū)都是如此。
而隨后一位讀者在寧高高速給本報打來電話反映,下午,他的車在經過江寧、溧水時,沿途多處發(fā)現秸稈燃燒的情況。都是零星的幾個點,燃燒的面積不大,但有些燃燒點濃煙直往天上躥,周圍還有農戶正在用杈子把秸稈往火堆上送。同時,他在車里還聽到廣播里有位農民向電臺反映,不久前,馬營村等處農田也在大面積燒秸稈,這在農村還比較普遍,在這個時節(jié),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火光和濃煙。“現在農村燒飯幾乎都不用秸稈了,這些東西不燒也沒地方放,一把火燒了,好栽秧,灰還可以肥田。”
南京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總工陳建江分析說,正常情況下,空氣質量不會陡然下降,除非出現了大的污染源,而環(huán)保執(zhí)法人員巡查了工業(yè)、工地等污染源,都沒有發(fā)生突發(fā)性的變化。
監(jiān)測:煙霧造成全市輕度污染
記者查閱資料發(fā)現,就在5月30日的夜晚,南京也突然開始彌漫著這種“帶味”的煙霧,那晚的空氣質量指數瞬間達到了重度污染的程度。而昨天下午最新公布的空氣監(jiān)測數據顯示,南京全城處于輕度污染,市區(qū)空氣污染指數達到了123,就在前天,空氣指數還是處于91的良好程度。南京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總工陳建江告訴記者,到了13日下午,空氣已經相對好多了,但14日凌晨6點以后,污染指數明顯升高,瞬間達到了200以上的中度污染。這種空氣污染陡然變化的現象是否與秸稈燃燒有關聯呢?記者了解到,每年出現不明煙霧的時候也正是南京周邊夏收的時節(jié)。
其實幾乎每年6月初都有一兩天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只不過,以往都是在夜間,而像昨天污染出現在白天,持續(xù)時間又長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陳建江分析認為,這應該還是秸稈惹的禍。他介紹,這是“特殊的天氣遇上了特殊的污染源”,14日的氣象條件比較特殊,北方有股弱冷空氣,侵入南京暖濕的地表形成了霧,整個早晨一直都處于靜風狀態(tài),空氣像是凝固了一樣,濕重的霧氣鎖住煙,混合在一起就成了似煙又似霧的狀態(tài)。直到中午,風力增強,煙霧才慢慢變淡、散去,空氣也逐漸恢復良好。
專家意見:秸稈出路更值得思考
記者了解到,5月底以來,南京環(huán)保局就已經下達通知,要求各郊區(qū)、縣環(huán)保局開展巡查,禁止焚燒秸稈。“但秸稈不燒,既沒用,又占地方!”據介紹,以前收完麥子,秸稈都是拿回家燒鍋,但現在隨著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很多農戶也用上了煤氣,秸稈便成了“雞肋”。南京市農林局環(huán)能處有關負責人說,原則上南京要求“秸稈還田”,把秸稈發(fā)酵產生可燃燒的沼氣,或者當肥料種植食用菌等,而不是一燒了之。但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在農村,政府支持建設的沼氣池“曬太陽”的居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已通氣、通電,不再使用沼氣,而且農戶養(yǎng)豬、養(yǎng)牛的少了,豬糞,牛糞沒有了,沼氣池子也漸漸消失了。而“一燒了之”對于農戶而言,又方便,成本又低。
專家表示,在河北就有不少城市出現了回收秸稈專業(yè)戶,將收購的秸稈賣到造紙廠,或送到鄉(xiāng)里建起的機制木炭廠,大量消化了當地的。而南京每年到了六月份雖然各區(qū)縣都在執(zhí)法“禁焚秸稈”,但見效卻不大,秸稈仍在冒濃煙,污染城市空氣。要解決燒麥茬、燒秸稈問題,“禁”只能治標,要想治本,就必須盡快為秸稈尋找最佳出路,秸稈如何綜合利用更值得有關部門深入思考。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