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在香港,我和余先生一起參加香港中文大學(xué)舉辦的第三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xué)獎頒獎典禮及文學(xué)講座。在一次聊天中,余先生告訴我他有意寫一篇有關(guān)“粉絲”與“知音”的文章,因為兩者有相同又有不同。這個題目頓時勾起了我的興趣,連忙問他:“您對‘粉絲’怎么看法?”他笑答:“把fans譯成‘粉絲’,這個名字取得好。如只譯作‘粉’,可能有歧義,不好;加上‘絲’,體現(xiàn)了有一群人,很貼切。倘若只有四五十人,那就不成為‘粉絲’。同樣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數(shù),而‘粉絲’卻必須是多數(shù)。‘知音’要求在信仰、主張、觀點、處世等方面,互相有充分的理解與認同;而‘粉絲’主要是崇拜,或者說是狂熱的崇拜。其特征是:著迷,沖動,不理智,甚至有點歇斯底里。這樣的現(xiàn)象主要出現(xiàn)在某個年齡段的人群中,是社會活躍開放的一種表現(xiàn),不要去苛求。有些事情,‘附庸風(fēng)雅’一下也是需要的。在眾多‘粉絲’當中,說不定也會成長出幾位‘知音’來。”
老實講,我也曾屬于對“粉絲”有所排斥的那些人之一。但聽了這番話,余光中先生對新生代那種極端情緒化的表現(xiàn)如此寬容和豁達,不禁深感觸動,并由此牽動了我的一些感慨。
感慨之一,有時尚,社會才有進步。所謂時尚,就是勇于推陳出新,敢于標新立異。追逐時尚,接受時尚,提高時尚,這正是與時俱進的一種體現(xiàn)。“粉絲”現(xiàn)象的流行,折射出在眾多領(lǐng)域中涌現(xiàn)出了脫穎而出的人物。這些人物難免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他們代表著某種時尚,從一個角度展示著時代前進的步伐。既然這樣,為什么要排斥呢?
感慨之二,這種現(xiàn)象是大眾化親民成功的一種標志。“粉絲”的“迷”是與“星”連在一起的。明星靠“迷”來捧,“迷”則為偶像瘋狂,兩者互為需要。這種互動的過程,就形成了現(xiàn)代社會中一種大眾化的親民運動。“粉絲”多,表明偶像的吸引力強,證明偶像親民的成功。成功是硬道理,有成功,才會有“粉絲”。現(xiàn)代社會敬慕成功,要求親民,鼓勵參與。“粉絲”現(xiàn)象在普及大眾化方面的成功,給人有所啟發(fā)。
感慨之三,必須理性看待“粉絲”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不僅是種時尚,伴隨著為“粉絲”造勢的種種舉措,諸如海選、互動、包裝、短信抽獎、偶像出書、抬高偶像人氣指數(shù)等等,實際上正在形成一種“粉絲文化”。這當中,有值得扶植的,但無疑也有應(yīng)該注意提高和警惕的,例如,拜金、做假、窺私、惡搞、違規(guī)炒作、甚至狂熱到損人違法等等不良傾向,就必須堅決予以抵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