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出了“紅色警報”。全球目前有1.6萬多種動植物瀕臨滅絕。這些要滅絕的動植物為:全世界三分之一兩棲動物、四分之一針葉樹和哺乳動物、八分之一的鳥類。較之于2004年被列入“紅色名單”的瀕危物種1.55萬種相比,瀕危物種數量還是在上升,而且還首次出現了北極熊、河馬、鯊魚和多種淡水魚在內的先前較常見的動物。 常見的陸地動物北極熊首登“紅色名單” 作為“北極霸主”的北極熊是依靠海洋生存的。冬天,大多數時候它都漂流的大塊浮冰上,等待獵物露頭換氣時,乘機將其咬住,然后將獵物從幾米深的冰洞里拖出來,飽餐一頓。因為在北極中心地區的冰蓋下,有大量的海象和海豹在繁衍生息,而它們那肥胖的軀體是北極熊最好的食物。一旦冰雪融化,它們的“打獵期”也隨之結束,從春天到夏末一直靠體內儲存的 脂肪生存。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指出,但現在,隨著極地氣候的變暖,北極結冰的時間越來越晚。在過去50年里,北極冰層已經消失了40%,沒有足夠的冰,北極熊被困在了陸地上。這對它們意味著饑荒。雖然北極熊能在水里游數公里,但在游泳途中即使有海豹湊到身邊,它們也絕不動心。因為在水里,它們絕不是海豹的對手,而且如果沒有浮冰,游泳距離過長,它們很可能會淹死。更有甚者,科學家在北極解剖北極熊時,居然發現北極熊的胃里含有殘留農藥。 河馬數量下滑最厲害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指出,如果任由現在的狀況發展下去,預計北極熊的數量還將減少30%。這還不是最嚴峻的形勢,很多物種的種群數量的下滑速度看得人觸目驚心,比如非洲的河馬。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調查數據揭示,剛果(金)河馬的數量已經銳減了95%。從來沒出現在“紅色名單”上的河馬,今年被列為“易?!薄?994年,在剛果(金)尚有3萬只河馬在野外自由生活。但目前在剛果(金)境內,只有887只河馬了。這里曾是最大的河馬種群的棲息地,但是由于士兵、民兵、狩獵者無節制的亂捕濫殺,河馬肉被當作裹腹的食物,被拔下來的河馬牙則成了非法象牙貿易的一部分?!胺侵抟恍﹪野l生的沖突和政治動蕩使當地居民處境艱難,而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同樣具有破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席科學家杰弗里·麥克尼利說。 我們知道,任何物種都處于緊密連接的生物鏈條中,“河馬打了噴嚏,魚卻得了感冒”,動物專家們這樣比喻,而這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比喻卻不幸言中了。調查顯示,河馬數量的下降,直接導致了當地愛德華湖的魚類減少,因為河馬糞是該湖內魚類的重要養料來源。人類的活動對動植物生存環境的破壞是直接導致生態惡化的結果,同時也極有可能引起當地的經濟危機。 人類節節逼殺,鯊魚愧當“海中霸主” “海中霸主”鯊魚被生取魚翅,伊氏石斑魚在劫難逃,海洋生物消失的速度觸目驚心,陸生動物并非是惟一不斷減少的物種。在海生動物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仔細評估了共547種鯊魚和鰩魚,發現其中20%的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原因可能是捕撈過度。 眾所周知,東南亞人有食用鯊魚翅的飲食習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調查人員揭示,由于鯊魚肉的價格相對低廉,許多國家的漁船在捕到鯊魚后,因為考慮到船艙的容量有限,捕鯊者最可能采取的行為就是活取鯊魚魚鰭,然后再把光光的魚身丟回海里。鯊魚是靠魚鰭才能游動的,一旦失去掌握動力、方向和平衡的魚鰭,便會沉沒海里,或者等待血液流盡或者被餓死。 作為海洋世界的最高掠食者,鯊魚的成長周期很長,一般9-12歲才性成熟。大部分鯊魚的懷孕期長達20個月,排卵或產仔數目有限,多數只有數十條。因此鯊魚的生育速度遠遠趕不上被捕殺的速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警告,如果這種肆意殺戮再得不到有效制止,“海中霸主”的威猛將只能通過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來回味。同樣,一旦鯊魚這個海洋生物鏈中最高端的一環被截去,不難想象,將有成百上千種海洋生物面臨滅頂之災。 越洋對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阻止物種滅絕是全人類的事 在看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單”后,記者采訪了在瑞士總部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CAROLIN女士。 北京科技報:你能確保所有的統計數據是真實可靠的嗎? CAROLIN: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下,現在有78個國家會員,112個政府機構會員,735個非政府機構會員和35個準會員。所有的調查數據由這些會員提供。再由我們綜合統計。所以,我們覺得這些數據是權威而準確的。再者,我們的工作目的是保護所有物種和潛在的再生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希望能保持生物多樣性,在數據上沒必要造假。 北京科技報:我仔細分析后發現,和2004年的報告相比,“紅色名單”中瀕危物種數量還是增加了近500多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CAROLIN:對于瀕危物種數量的增加,我感到很痛心,也很無奈。有些國家因為貧困、戰亂等原因,對自然資源的保護還是不夠重視。但我想說的是,阻止物種的滅絕已不單單是哪個人、哪個國家的事了,它是整個人類的事。只有通過宣傳,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大保護力度才能遏止瀕危物種的滅絕,實現人類、生態的和平共生。 瀕危物種挽回并不是沒有可能 “紅色名單”雖警報頻頻,但稍稍使人聊以自慰的是,某些物種還“逆流”而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指出,由于保護措施有力,印度禿鷹的數量已有所上升,科學家建立了人工喂養種群,為放歸野外做好了準備。 另一個好消息則來自歐洲白尾海雕,由于保護力度加大,它已經從“近?!弊兂闪恕盁o危”。印度洋島國毛里求斯的粉紅鴿子也是在積極的保護措施之下,由“極度瀕危”變成了“瀕?!?。毛里求斯野生生物基金會報告說,為了避免這種鴿子滅絕,當地政府啟動了一個保護計劃。到今年,用人工養育的辦法,已有350只粉紅鴿子在野外自由生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干事阿希姆·施泰納說:“生物多樣性損失正在增加,而不是放慢。這種趨勢對生態系統的生產和恢復能力,以及數十億依賴生態系統生活的人類影響是巨大而可怕的。但只要人們有足夠的重視,挽回并不是沒有可能?!?nbsp;(唐逸) |
來源:【北京科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