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杭州日報記者連線專訪了赴新疆參加此次書市的北京、浙江、上海等地部分出版社的社長、總編,談書市帶給他們的驚喜,也談書市留給中國出版人的思考。
【浙江】地方文藝社形勢不樂觀
袁敏,《江南》雜志社主編。書市現場,她的講話一次又一次被掌聲打斷,現場300本《江南》雜志被一搶而空。“去年,《江南》雜志郵局的征訂數為一千七百多冊,今年第一期為一萬一千冊,第二期升到一萬七千冊,接下來這個數字將變成兩萬冊,而今年的長篇小說專號,目前收到的征訂數已達兩萬七千冊,這還是不完全統計。”袁敏告訴記者。
《江南》,書市上的亮相,走出了一條奇跡般的軌跡。
袁敏感言:越是迎合市場,市場就越不給你份額。純文學雜志要有自己的定位,關注社會,關注熱點,關注民生,走出“高處不勝寒”的境地,做出自己的特色。
美國作家詹姆斯·帕特森的驚悚小說《七月四日》與“庫切核心文庫”是浙江文藝出版社在本次書市上推出的主打書。“《七月四日》在書市上受到眾多書商的歡迎,訂量不少。庫切的純文學作品,由于受眾所限,還不是那么熱。”
社長感言:近年來,地方文藝社的形勢不容樂觀。參加此次全國書市,我們明顯感覺到與中央級出版社的實力差異越來越大。對于市場而言,出版社要有新的血液注入。而資源的擴張,又與出版社本身的實力緊密相關。
【北京】出版資源開發不夠
作為北京的兩個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與同心出版社所走的路線完全不一樣。《轉場,帕米爾高原的消息》是此次書市中,同心出版社的主打書之一。全書有六個中篇小說和一個帕米爾高原之行的紀實。“北京作家曾哲從1989年開始游歷全國,2003年非典時,飛到新疆的阿克陶,在那里的八個月,他建了一所希望小學,紀實部分就是寫阿克陶的八個月生活。”同心出版社總編輯解璽璋說,這本書的簽售現場很紅火,兩位搞新疆民間史詩研究的老人,翻都沒有翻,就買下了。“對于市場而言,‘曾哲’或許是比較陌生的面孔,但我們依舊獲得了成功。”
總編感言:參加此次全國書市,最大的感觸是,我們對于出版資源的開發還遠遠不夠。整個書場的新面孔很少,很多出版社都在搶同一個選題。出版社應該加大新資源的開發。也許,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同樣能夠獲得成功。
【上海】出版社需要勇氣與信心
參加此次書市的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兩套主打書可謂如雷貫耳。——易中天的“品讀中國”書系、包括新作《兄弟》在內的余華作品系列。“今年的一到五月份,易中天的這套書就被賣出10萬套,這次訂貨會上又出去了5000套;而余華的《兄弟》在西藏地區需要添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舊作也成為書市的‘寵兒’。”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郟宗培激動地告訴記者,好書不分時空,余華與易中天給了出版社勇氣與信心。
社長感言:市場沒有“新手”、“老牌”之分,老牌出版社要不斷推出吸引時下讀者眼球的作品來,才能不斷擦亮品牌。全國書市恰是一個好的契機。
【記者感言:留在最后的思考】
訪談時,記者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北京同心出版社總編的感觸似乎能或多或少地與浙江文藝出版社的困惑形成交流,甚至是一種解答。那么,這是否說明,此次的新疆全國書市還應該給出版社之間多提供一些對話的機會呢?畢竟,“書市”與文化相關,總不能一味各自練攤兒,各自數錢吧。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