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文藝批評比作“啄木鳥”,強調文藝批評的問題意識和論說風格上的銳利,這是文藝批評很重要的一個特征。正常的文藝批評,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優秀的文藝作品,要熱情推介,幫助人們提高審美鑒賞水平;對有缺點的作品,要秉筆直書,真誠幫助;對有錯誤的文藝觀點,要敢于批評,以理服人。我們要向那些真正有社會責任感、堅持真理的評論家學習,樹立文藝批評的正氣。
就文藝創作與評論而言,評論者與創作者、評論者與評論者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他們孜孜以求的應該是在理性和公正的環境中促進文藝的進步與繁榮。文藝家之間的討論既不能為了一團和氣而作“互相撫摸”,也不能意氣用事而行“無情鞭撻”。文藝批評應該講正氣,本著真誠和負責的態度,按著學術探討的規則,對作品本身發表見解。批評者可以歸屬不同的學術流派,有著不同的學術觀點,但批評之時必須秉持一顆共求進步的公心,排斥一切偏狹的私心、私欲和私仇。唯有如此,文藝批評和文藝創作才可形成和諧共進的關系。
不講正氣,文藝批評就易于墮入極端。比如,缺乏正氣的批評者就容易被商業利益所誘惑。于是,大肆拍馬的吹捧之作,為人叫賣的“廣告式批評”大行其道。還有的批評者雖不捧“臭腳”,卻走入另一個極端――為泄一己之私憤,搞人身攻擊,污言穢語滿天飛,極盡人格羞辱之能事。也有一些所謂批評家不替人涂口紅也不破口大罵,倒是一副學術探討的樣子,但就缺一份真誠,耽于嘩眾取寵,老是搬一些半生不熟的外來概念、術語,云遮霧繞,裝作很高深的樣子,到處嚇唬人。顯然,這些不良的傾向對文藝批評損害甚巨。
一部作品的好壞,批評家自然有很大的發言權,但最根本最有力的評價還是來自廣大讀者。所以,批評家應該明白自己的評論只是諸多解讀中的一種,他應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正氣,破除邪氣。這需要學術探討機制的完善,也需要批評家自身修養的提高。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支講正氣、高水平的文藝批評隊伍。有人建議文藝批評應像產品一樣設立“市場準入”制度,以便剔除那些風氣不正、道德敗壞之人。這一猛藥是否可行尚可存議,但痛下決心的態度還是值得提倡的。(鐘一葦)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