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和沙塵暴應建立遵循自然地帶性規律的宏觀戰略布局。以首都為核心,規劃出防治沙塵暴的“小三圈 + 大三圈”格局。“小三圈”是在首都范圍內:外圍山地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森林圈、郊區防風固沙的復合農林草系統防護圈以及城區的綠化圈,具有防治就地起沙揚塵的功能。“大三圈”則指在首都北部與西北部呈經度方向(水分梯度)分布的:農牧交錯帶、草原地帶和荒漠地帶。
在農牧交錯帶(森林―草原過渡帶),應以發展人工草地與飼料地為主,結合以山地水土保持防護林帶與灌木護坡帶,不僅可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培育土壤,尚可大力發展現代化的舍飼畜牧業。
在廣大草原地帶,在堅持“還草”大方向的同時,不應忽略了灌木。當遭受嚴重風蝕的沙質土草原已退化成流動沙丘的情況下,雨水會迅速滲流到深處,因而根系較淺的草原草類就不宜在沙丘上生長,深根的耐旱灌木類則更適宜。因此,在草原退化沙地合理地種植灌木,是符合草原演替自然規律的生態重建措施,也是防止退化草原成為新生沙塵暴源的有效途徑。草原重建的另一途徑,是在草原區選擇大致1/10面積的適宜地段,在保證灌溉的條件下建立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地,發展現代化舍飼畜牧業,從而使90%的天然草原得以退牧還草,恢復與發揮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重大生態功能,避免草原因退化而成為沙塵暴源。
在荒漠地帶,則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在荒漠中的農業綠洲地區,應在周邊和內部種植防護林網;綠洲外圍與荒漠交接處,應在林帶外側建立阻滯風沙的灌草帶。
準格爾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和植被覆蓋度較高的固定、半固定沙漠,經開墾、過牧或樵采破壞而退化為流動沙丘,這加劇了沙塵暴源的作用。鑒于該沙漠是溫帶荒漠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應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野生種質資源庫善加保育。荒漠地帶也應保護或培育鹽生植物,發展鹽生植物產業。
(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新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