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山口,葛劍雄(左)與金巴師傅按藏族禮儀,向神山致敬
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切實保護青藏高原的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政府和人民的當務(wù)之急,也是游客應(yīng)盡的義務(wù)
□葛劍雄
作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集中了一批世界級的高峰。在青藏高原上,大概很難找到看不見山的地方。山一直是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山的崇拜早就成為藏族的一種傳統(tǒng)。在青藏公路經(jīng)過的每一個山口,都可以看到藏民和過往行人豎起的風(fēng)馬旗,掛上的經(jīng)幡,堆起的瑪尼石。記得1996年去阿里時,每經(jīng)過一個山口,藏族司機都要脫帽,我們與他一起高呼“ji jiso so ha so luo”,向“贊神”致敬,祈求旅途平安。據(jù)說贊神是一位駐在山口、要道和橋梁的神。
這次我們同行的金巴師父是青海藏人,經(jīng)過山口時的呼喊與阿里人略有不同,同樣的是滿懷虔敬。盡管我們沒有藏民那樣的崇拜和信仰,但每次經(jīng)過海拔5000米上下的山口,仰望一座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時,也不由得心生景仰。
站在海拔4100米的玉珠峰站站臺上,背后就是海拔6718米的昆侖山主峰———玉珠峰。潔白的峰頂和雪冠下的冰川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吹來的風(fēng)卻冷得令人打顫。第二天上午我們再次來到站臺時,下著霏霏雨雪,玉珠峰已完全隱沒在一片迷茫之中。經(jīng)過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時,頗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因為積雪已將周圍五六千米高的山峰連成一片,似乎都在手足之間。當我們來到沱沱河邊,遙望唐古拉山的主峰———6621米高的各拉丹東時,但見漫流的江水來自蒼茫的雪山間,眼前不過是潺潺細流,然而那卻是浩浩長江的正源。念青唐古拉山口不足5000米,念青唐古拉峰卻高達7111米,是青藏路旁的最高峰。那天陽光燦爛,藍天如洗,高聳的雪峰一覽無遺。下午我們從當雄縣城出發(fā),翻過一座5100米的山口,來到念青唐古拉峰的另一面。由于距離較遠,主峰已經(jīng)沒有鶴立的氣勢,但一片崢嶸的雪山映在碧透的湖面上,更顯得氣象萬千。
藏人自古以來就將高山視為神,不少高峰的名稱在藏文中都有神圣、高貴、潔凈、優(yōu)美的含義。這些高山的影響所及,已進入佛教經(jīng)典。例如佛經(jīng)《俱舍論》中提到,從印度往北走,過九座山,有座“大雪山”。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尚在人間時,守護十萬之神,諸菩薩、天神、人、阿修羅等曾云集大雪山周圍。時值馬年,因此馬年成為“大雪山”的本命年。這座“大雪山”就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在藏語中就是“雪山之寶”的意思。
古代印度人大概已經(jīng)知道印度河的源頭在西藏的雪山,但當時藏人或許還不了解,這些雪山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青藏高原的冰川覆蓋面積達47000平方公里,占全國冰川總面積的80%。其中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冰川面積就有7536平方公里。正是這些冰川,孕育了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大水系,形成中國最大的河流和流域,也惠及南亞大陸和印度支那半島。
在高山冰川下散落著珍珠般的內(nèi)陸湖,整個青藏高原上的湖泊面積達32000平方公里,其中的納木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面海拔高度4718米,面積達1920平方公里。我見過青藏高原上好幾個大湖,包括著名的圣湖;到過內(nèi)地各個大湖;也體驗過北美五大湖的浩淼和貝加爾湖的深邃,但當我站在納木措邊上時,還是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震撼,以至找不出最恰當?shù)男稳菰~來。納木措只能意會,無法言傳,拍攝得最好的照片或錄像也難以傳遞她的神韻。
我曾經(jīng)描述過西藏的羊卓雍措(神湖)、瑪旁雍措(圣湖)、拉昂措(鬼湖)和其他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湖泊:遠處是深藍的,近處是淺藍的;這一邊是湖綠的,那一邊是墨綠的;陽光照耀著的是閃亮的,云團遮蔽著的是灰暗的;倒映著雪峰的是水晶般的,反射著童山的是黃土樣的;在云、光、風(fēng)和人的互動中,映在眼中的色塊和圖案變幻無窮,神秘莫測。有時湖面籠罩著濃密的云層,天水相接,分不清何處是水,何處為云。偶爾一抹陽光透過云層,就如長鯨飲水,光隨云移,龍與波游。驀然間云合光逝,湖上又是一片迷霧。以往絕大多數(shù)藏人是沒有機會看到大海的,湖就是他們的海。這使我多少理解了,為什么湖泊在藏人心目中擁有如此圣潔神秘的地位。
山和湖在藏民心目中都擁有崇高的地位,轉(zhuǎn)山和轉(zhuǎn)湖是他們祈求神靈賜予福祉的方式,向來有“羊年轉(zhuǎn)湖,馬年轉(zhuǎn)山”的習(xí)俗。著名的神山圣湖不僅羊年、馬年或他們的“本命年”會吸引大批信眾,就是在平時,也會有經(jīng)過長途跋涉前往轉(zhuǎn)山或轉(zhuǎn)湖。盡管他們只是出于善良的祈愿,客觀上卻起到了精心保護山水環(huán)境的作用。
但在我們的旅途中也遇到了一些令人擔憂的事:在圣潔的納木錯,有國內(nèi)外游客跳進湖里游泳,還有游客讓藏民牽著牦牛步入湖水照相。那天我們見到的金發(fā)碧眼的外國游客,半夜了還在帳篷里放搖滾樂,吵得大家都睡不著。湖邊的溶洞曾經(jīng)是高僧修行的場所,竟有游客在此大小便。汽車剛爬上海拔4800米的崗巴拉山口,游人還來不及俯視羊卓雍錯,成群的商販就圍了過來,一些人牽著藏獒———這種世界稀有的品種已經(jīng)成為供人抱著拍照的道具。盡管這是少數(shù)人的個別現(xiàn)象,但褻瀆了神山和圣湖,應(yīng)該防微杜漸,堅決制止。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每年將新增加數(shù)十上百萬游客,切實保護青藏高原的環(huán)境,大力保護藏族歷史文化,是西藏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當務(wù)之急,也是進入西藏的中外游客應(yīng)盡的義務(wù)。
愿神山和圣湖永葆純潔,長留人間。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湖州。復(fù)旦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歷史地理學(xué)專家,著名人文學(xué)者。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