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農民在麥田里燒麥秸,煙霧不幸被西南風吹到了北京,這讓北京人大為緊張。報紙上的大字標題很是驚人:“河北大面積燃燒麥秸致北京空氣嚴重污染”。(《新京報》6月21日)北京市環保局星夜上報國家環保總局,也許不久就會有嚴厲的處罰措施出臺。
身居北京的我以為,這種緊張完全沒有必要。我請教過一位搞環保科技的朋友,他說得很明白:自然本身有一種吸納、循環與自凈的能力,植物燃燒產生的煙霧和殘留物,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古以來都在不斷地發生,從來也沒有對環境造成過不可逆轉的破壞。只有工業垃圾及其排泄物,比如北京數百萬輛汽車的尾氣,才會真正“致北京空氣嚴重污染”,無疑也會隨風飄到河北的上空。
當然,說不必緊張,并不是聽之任之,畢竟煙霧會影響視線,也很刺鼻。而北京對此干預的辦法無非是兩條:一是“要求河北省相關部門就上述問題迅速進行查處”;二是幫助農民解決處理麥秸的困難,使他們不再一燒了之。
北京究竟會用哪種辦法呢?
我主張用第二種。農民所以會將麥秸簡單地一燒了之,主要是因為他們貧困,沒有力量承擔用其他方式處理麥秸的成本;而他們的貧困原因之一,又和他們靠近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有密切關系。
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了“環京津貧困帶”觸目驚心的現實:調查顯示,改革開放初期,河北環京津地區24個縣與京津二市的遠郊縣還基本處于同等發展水平,但到了今天,這些縣的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卻分別下降到了京津遠郊區縣的1/4和1/10,與西部地區最貧困的“三西地區”處于同一水平,有些指標甚至比“三西”地區還要低。
出現這種狀況,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地區為北京的發展作出了犧牲:比如,為了減少北京發生沙塵暴和涵養水源而采取的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大降低了農民的收入;為了保證北京水源的充足清潔,關停了許多效益可觀的企業項目。僅在承德潮白河流域,先后禁止的工業項目就達800多項,造成每年損失利稅10多億,整個環京津地區的損失可以想見。此外,北京產生的“虹吸效應”也使河北的人才、資金、廉價的自然資源等大量流入北京,這更加劇了周邊地區的貧困和發展的困難。
因此,無論是從道義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有利于真正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北京都應該對河北周邊的農民兄弟伸出手來,出錢、出技術,幫助他們解決麥秸處理的問題。比如,北京可以投資建一些植物秸桿加工廠,收購莊稼的藤、秸、蔓、莢等,用來制飴糖、釀酒、釀醬醋或者加工成飼料;也可以出資幫助農民改裝收割機,使其具有粉碎秸稈的功能。這些項目所需要的資金和北京那些動輒成百、上千億的工程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它不僅能夠解決北京被“污染”的問題,也是對那些農民兄弟的一種回報,真正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大好事!北京何樂而不為呢?
計利當計天下利。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到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上來看,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如何統籌城鄉發展的問題,更是一個城市如何能夠永續發展的問題。誠如北京市長王岐山所說,如果沒有北京周邊地區的發展,北京就是一片孤島,長期、持續的發展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