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18日是圓明園罹難144周年,來自各界的20多名專家齊聚園內,共商遺址公園建設大計。有專家提出,圓明園有必要復建部分景觀,申報世界遺產。
有專家提出“選擇部分景區,按照原樣復建,可以讓游客感受古代建筑的風采”。這愿望本身固然不錯,但今日復建的景觀所展現的其實已然不是昔日圓明園而是今日建筑藝術的風采。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說,建筑藝術是“不可復制”的。也就是說,即便今日的技藝再精湛,即使能夠完全復制甚至超過當年的“神韻”,其價值依然無法與過去相比。甚至可以說,昔日留下的片瓦塊磚也會比今日復建所呈現的“巍峨挺拔”更有意義,因而破壞昔日留下的殘跡,代之以更加完美的重建其實也是種破壞。
從“世俗”方面考慮,如果復建就必然要投入巨資,這樣銷售門票乃至進行各種經營活動以收回投資可能就會在所難免。但在這樣一個記載民族恥辱與痛楚的地方,如果加入過多的商業活動,那無疑會有損于人們憑吊往事時的肅穆氣氛與靜穆心境,也無疑會于充分發揮圓明園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方面有所損傷。
更為重要的是,今日的圓明園遺址正因為其殘破而尤其具有紀念價值。因為圓明園被焚毀后的斷壁殘垣更能激活人們對于慘痛歷史的記憶,并深思近代中國所以落后挨打的原因,且進而思考民族振興的路徑。痛苦的東西總讓人牢記深刻,并促人奮進。相反,歌舞升平卻可能使人麻痹,忘記居安尚要思危。這就是悲情紀念的意義所在。如果對圓明園景觀進行復建,無疑會有損于復建前悲情紀念的效果,可以說會釀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上的損失。
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