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遠瀛觀遺址 圓明園是我國古典園林中比較精美的一個,是我國古代園林中的一顆明珠,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它是由人工根據自然地勢建造出來的規模宏大的園林,在平地上疊山理水,進行建筑,這是北方皇家園林平地造園方面所罕見的。 圓明園的內容十分豐富,各個景區選地極佳,分組鮮明,而每一景區有其景名,且頗具詩情畫意。它的設計多以中軸為對稱,與自由式的布局綜合在一起,同時以平房為主,不建高大的樓閣,僅用亭臺、軒館、齋堂、殿廡、回廊組成建筑群,大小不一、方向有致,體現了我國傳統造園藝術風格。 在圓明園的全園中,個體建筑小巧玲瓏,千姿百態,構成景點有百余處,式樣那么多,取材那樣廣,還模仿江南園林的秀美姿態,正如《圓明園詞》所說:“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之句,成為園中有園的一個最大特色。 此外,還大膽地建造西洋式樣的樓層,吸取外來優秀的建筑手法,這是圓明園的又一個特色。 在圓明園中,水系突出,水面以大中小互相結合,占全園總面積達2/10,形成一座規制宏偉優美動人的水鄉意境,也是以水景聞名的一種水景園。 圓明園還是一座離宮式皇家園林,它具有橫平淡雅的古意,又具有富麗堂皇之壯觀,兩項設計手法匯聚于一個園子里,是不可多得的。 總之,圓明園造型藝術水平之高,布局之突出,無與倫比,不愧為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典范,300年來馳名中外。可惜在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進攻中國,將這座萬園之園一炬而變成一片廢墟。 改革開放前,圓明園的遺址,部分已被開墾為農田,古樹砍伐殆盡,湖水干涸,房基被挖,民房日漸增多,致使圓明園地形大為改觀。 1983年,宋慶齡及社會各界人士發起倡議,建議加強保護、整修,保護為遺址。2000年9月,北京市政府、國家文物局批準通過《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經過20多年的努力,至2004年9月,圓明園整治一期工程勝利竣工,政府累計投資4億元人民幣,搬遷了園內615戶居民和13家駐園單位,整治面積達60萬平方米。 正在展開的二期整治工程,主要整理圓明園部分山形水系,整治面積將達百萬平方米,預計在2006年年底完成。圓明園遺址保護和發展工作將本著:“積極搶救,妥善保護,科學整修,有效利用”方針,保持其遺址特色、古典園林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中國圓明園學會正加強對圓明園歷史、文化、科學、藝術遺產的研究和整理,吸取名園設計手法、建園的豐富經驗,總結民族造園學的精華,以保存民族文化遺產,造福子孫后代,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張馭寰)(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