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嵐
有販賣歷史的人,就有贖救歷史的人。
在一場持續三年的跨海追討劃上圓滿句號之后,中國追討流失海外文物的民間力量再度浮出水面。(這一次與上一次不同)不過在最近這次亮相中,中國民間追討流失海外文物力量卻無意中與一場風波裹脅在了一起。
民間搶救力量遭遇貞觀風波
“貞觀國際曾在今年早些時候告訴保利博物館他們有‘銅制狗首’的事,”張永年對記者說。三年以前,同屬于香港的拍賣公司——蘇富比公司和佳士得公司將三件圓明園文物以3170萬元賣給了同一家博物館。
按照原定計劃,貞觀國際將于10月26日上午舉行拍賣活動,在有關這次活動的宣傳材料上這樣寫道:“……當此之際在香港應運而生并舉辦‘宋元明清中華瑰寶’古代藝術品拍賣活動,旨在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便以及海外收藏家的廣泛交往,使眾多流失西方的國寶重新回到中華民族的懷抱。”
9月16日,貞觀國際的總顧問林緝光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聲稱,在港拍賣“狗首”是希望“國寶回歸”,“因為如果他們不拍賣,銅像可能永遠也沒機會回到中國人手上。”
這真的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宿命嗎?
保利博物館館長蔣迎春告訴記者:“在7月份收到‘銅制狗首’的大量照片后,我們邀請了北京權威的文物、考古和冶金方面的專家對照片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鑒定后,決定對這次拍賣不予考慮。”
作為一個以回購為主要任務之一的搶救流失國寶組織,“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表示他們的購買對象的范圍是有限的:“1949年以來被盜掘出去的文物不在我們回購的范圍之內,這些文物更適合由政府通過國際司法途徑解決,能無償追討回來的我們絕對不買,否則不就等于助長盜掘的風氣了嗎!”“專項基金”總干事王維明女士介紹,由于文物的傳承對于鑒定文物的價值非常重要,所以他們對待這個問題也非常審慎,來歷說不清的肯定不會考慮。
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2000年保利博物館曾以當時被稱為“天價”的價格收購圓明園銅制生肖,此次購買“豬首”據說成交價在700萬港幣到1000萬港幣之間,“不過他們都是國寶中的珍品”,基金主任張永年先生表示:“我們并不是見到什么東西就買什么東西,畢竟民間力量還非常有限,價格太高的東西還是通過政府購買”。
盡管保利博物館不打算購買“狗頭”,但在保利博物館和“專項基金”人士公開這條消息之前,仍然引起了種種猜測。
當時有消息宣稱,保利博物館和“專項基金”的人到香港來,嘴上說不買“銅鑄狗首”,實則暗中發力,旨在以低價獲得,換句話說,他們在玩障眼法。
“這種情況根本不存在”,張永年告訴記者:“在香港開新聞發布會主要目的是告訴香港同胞‘豬首’的事情,根本不是針對‘狗頭’去的。”
之所以選擇香港作為“豬首回歸”消息的首個透露地點,是為了體現內地文物搶救人士對出資者——何鴻燊先生愛國義舉的充分重視,同時也對香港同胞繼續關注國寶回歸這件事表示鼓勵和提出希望。“如果能夠出現更多的何先生那就更好了!”張先生不禁感慨。
討“豬”之路
“這次我們到香港主要是為了完成捐贈程序,與何先生交換文本”。蔣迎春館長一行的香港之行,預示著長達3年的圓明園“銅制豬首”追討工作即將劃上圓滿句號。
文物圈內的行規使追討“豬首”之路一直籠罩在神秘的氣氛之下,同時也為當初的搜尋工作憑添了許多困難。“你知道,中國有所謂‘密藏’傳統,在文物圈也是如此,無論是文物交易的轉讓者、還是被轉讓者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和文物交易的信息。”蔣迎春告訴記者。由于這一點,使得搜索“豬首”確切消息的工作顯得異常艱難。常常是一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獲得線索,追究到底,才發現是假的。“作為一個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適應挫折感。”
在3年前搜尋工作開始之初,保利集團擔當了主力。保利博物館有專門的搜集海外文物線索的隊伍,但這個專門是應該打引號的,因為實際盡管這是一個“龐大的跨國網絡”,但并不是都由專人負責,“很多都是朋友”,這是源于文物線索出現的規律——沒有預見性,隨時可能出現,隨時可能斷線。因為自2002年開始成立不久的“專項基金”開始參與追討“豬首”的工作,而且兩家機構實現資源共享,所以張主任對于海外網絡也有所了解:一類是專員,法國、美國都有;二類是志愿者。
最初保利博物館所知“豬首”最確切的消息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豬首”和他的兄弟“猴首”曾在倫敦同時拍賣。當時“猴首”和“豬首”各自被一個收藏家“領養”。保利博物館根據線索得知,“豬首”曾在紐約市立博物館展出,但當了解到這家博物館時,才知道“豬首”只是擁有者借給博物館展覽,但此時這個紐約博物館并不知道現在的收藏者究竟是誰?時間一晃就是兩年。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春天,搜尋者們終于找到了“豬首”的主人——一位私人美國收藏家。當記者問起是誰提供了這樣關鍵的線索時,保利博物館人士表示了他們對行規的尊重,直到目前為止,這位私人收藏家就是叫什么名字依然是個謎。
在正式告別它原來的主人之前,“豬首”曾于今年夏天秘密抵京,經受由后來成為它的新主人的技術鑒定。按照保利博物館的文物鑒定慣例,通常都要請來至少3位以上的專家,背靠背進行鑒定,“文物的保真非常重要,即使只有一位專家表示懷疑,我們都會放棄”,蔣迎春用一種嚴肅的口吻說道。最終,“豬首”經受住了考驗。
恰在此時,何鴻燊先生來到北京,受邀到保利博物館參觀,當他得知保利博物館欲購回“豬首”后非常有興趣,表示愿定向捐贈給博物館。據張永年先生介紹,當時何鴻燊也看到了欲購回的“豬首”。
下面也是最關鍵的任務就是說服美國收藏家了。據談判內容知情人士透露,最終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一招發揮了作用:“我們告訴他這件文物是中國的東西,盡管文物具有世界性,但也有自己的屬性,最好還是回到自己的國家,才能更好地體現文物的價值。另外我們對美國人說,你是偉大的收藏家,我們也是收藏家,我們的目的和性質是一樣的,但您現在的收藏只是自己欣賞,而我們通過收藏最終能讓成千上萬的人得到藝術的欣賞。我們意義相通,但可能眾人皆樂比一人獨樂的作用還要好。”
整合新軍重亮相
3年的追蹤和談判,保利博物館并不是一直在孤軍奮戰,自從去年10月份成立以后,“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也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
這是中國民間追討流失海外文物力量一種新的嘗試——即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今年的回購與3年前的回購相比意義不同,上一次純粹是一種企業行為,這次的范圍則進一步擴大了。”據張老先生介紹,“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隸屬于文化部下屬的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2003年1月,在“專項基金”的組織下,中國文博界發表“致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18家博物館的公開信”,呼吁這些在去年年底聯合聲明反對歸還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藝術品的西方世界著名博物館歸還被掠文物,引起巨大反響。
保利博物館向“專項基金”提供了第一桶金,而“專項基金”則有朝一日,將為聯合更多像保利集團這樣關注流失文物的熱心企業提供一個合作的平臺,“畢竟,面對那么多流失文物,一個企業的力量畢竟有限,”保利集團人士并不回避這一點。兩個機構的工作人員均表示,現在他們在有關搜尋流失文物的資源上實現了共享。在三年前中國民間力量邁出搶救流失文物的重要一步之后,再次亮相的中國民間力量的新組合似乎昭示著一個新的開始。
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