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兩百多年前為何突然消失無影蹤?(二)
2006-06-27
《南少林之謎》第二集解說詞
相傳,康熙十三年,清王朝突然下令火燒福建南少林寺。自此,千年古寺燃為灰燼。當年赫赫聲名的南少林寺究竟在哪里呢?
方金輝:林泉院就是歷史上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南少林寺.
林少川:從民間世代相傳下來的它就說南少林在泉州。
隨著南少林故事,頻繁出現在香港武俠小說和電影之中,國內外掀起了一股研究南少林的熱潮。莆田人最先開始了他們的尋找,他們欲把歷史的傳說和現實的發現結合起來。但是,他們沒有料到,由于泉州的介入,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南少林遺址之爭”。
東禪寺,位于泉州東門外鳳山之麓,始建于唐乾符年間。
清乾隆的《泉州府志》記載:“鎮國東禪寺,廣明年賜今名。宋德祐和元至正兩次遭火,后復建。明宣德十年重修,后廢?!?BR>
東禪寺的始建年代和廢棄的年代,與傳說中的南少林大致相符,最重要的是,這里曾經存在過一塊清朝年間《少林古績》的匾額。從這塊匾額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東禪寺就是少林寺的古代遺跡。只是,令人不解的是,它為何不直接稱為少林寺呢?
采訪周焜明:在我們民間,口頭上大家不叫它東禪寺,就叫少林寺。泉州的寺廟有這么個特點,它往往有兩個名稱。比如開元寺,又叫做紫云寺,承天寺又叫做月臺寺,東禪寺可能又是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做少林寺。
采訪方金輝:以前的文人墨客好像把寺廟、把和尚僧人,老給少林掛在一起。因為少林,少林寺是我們禪宗祖庭.我總覺得這個少林古跡這個題詞不一定屬實。
當時,泉州的同志提出來,南少林寺,它的依據,一個是麗史里頭,有一段話,我們后來去查了,麗史只是一部愛情小說,如果根據小說里面有些東西,作為古跡的一個證據材料,我覺得這個好像不足。
這些日子來,陳泗東正為《麗史》的證據不足而苦惱。
突然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電話里的人告訴陳泗東,晉江東石人蔡春草,有本的世代相傳的手抄本,名為《西山雜志》,書中大量的篇幅,記載著泉州少林寺的故事。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使陳泗東興奮異常。
他決定前往晉江尋訪這本《西山雜志》。然而,當他找到蔡春草的小店時,卻被告知蔡春草出了遠門,可能兩個月之后才能回來。
正當南少林遺址之謎,被海內外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時,人們看到《福建僑報》發表一篇劉福鑄撰寫的文章,由此引出福建省內的第三座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人們紛紛議論,前兩座城市經過層層的論證,最終還是無法證明,南少林遺址的所在地。福清,這座城市能找到神秘的南少林嗎?
據近代武術名著《少林拳秘訣》中記載:“國內有兩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閩中”?!兄荨傅氖轻陨缴倭炙?。而‘閩中’則指福建的中部。
從福建的地圖上看,莆田和福清都屬于閩中。
宋代學者曾鞏在《道山亭記》中稱:福州府的地理位置均在福建的中部,所以稱為閩中。
福清,屬福州府的管轄范圍,依此推斷,福清也屬于閩中。
劉福鑄的文章中寫到:在福清的新寧里有座少林院,然而,現今的地圖沒有新寧里的標志。那么,新寧里會是在哪里呢?
俞達珠:我們去找乾隆版的福清縣志,我們去找那個地圖方位,它是標在福清的西南,福清西南看到了方位,大約在福路以下,在金玉南山這代,我們三個人去找了好幾次,跑到山上去找,沒有。當地的群眾也不懂得少林寺,也沒有那個少林寺的地名。所以我們感到不在這個地方,如果有這么大的寺院,可能會有影響,老人都會知道就沒有。
沒有找到少林寺,專家們不免有些失望。然而,他們并沒有放棄。
1993年5月,專家們在《三山志》的福清縣寺觀中找到:“新寧里,少林院?!本o接著,清朝乾隆年間欽定《四庫全書》同樣記載著“新寧里,少林院”。
如此看來,宋朝到清朝的幾百年中,福清新寧里都存在著一座少林院。
然而,這座少林院會是在哪里呢?專家意識到,要尋找古福清的少林院,只能依據古代的地圖。
5月下旬,專家們再次踏入福清檔案館,然而,他們翻遍了舊版的福清地圖,始終找不到“少林“的標志。
不料,就在他們打算放棄的時候,無意中看見了一張解放軍總參謀部繪制的《東張》地圖,上面標注著“肖林”。
陳華光:這個“肖林”跟“少林”有差異,它是福清方言諧音。
為了確定古福清是否真的有座少林院,幾位專家決定重新翻看那些古代地圖,期望能從中再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就在此時,檔案館管理員送來了一張民國二十年版的《福清縣全圖》。陳華光意識到這是一張他們從未查看過的地圖。他緊張地查找著地圖上的每一個標注。果然,在新寧里西北部位置上,標注著 “少林”。
陳華光:那么這樣我們就明確了,就準備按照地圖去東張新寧里去查少林的遺址。
兩個月之后,陳泗東再次來到蔡春草的小店。幸運的是,蔡春草已經回到了晉江。
然而,當陳泗東向蔡春草提出想親眼看看《西山雜志》時,蔡春草猶豫了,面對著這位陌生的來客,他很懷疑,陳泗東會不會懷著什么不良的企圖?
蔡春草的七世祖伯曾隨鄭氏抗清,遭到清朝政治迫害,禍及蔡氏家族未能科舉登仕。祖先蔡永蒹只好轉航海經商,后又遇海難船破,則到異鄉設塾授徒,偶然的機會在吳氏家讀萬卷藏書時,接觸到一批珍貴的書籍,根據這些資料撰寫的《西山雜志》。
此時的陳泗東看出了蔡春草的疑惑,他誠懇的勸說,并告知想看此書的目的,純粹為了學術上的研究,而且答應決不做對該書有任何毀壞的事情。猶豫再三的蔡春草終于拿出那本家傳的手抄本。
《西山雜志》是蔡永蒹在清嘉慶年間撰寫的手抄本。該書中赫然記載了:唐初,嵩山少林寺派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前來福建興建分寺,而這座分寺就坐落在清源山麓。
泉州北郊有座遠近聞名的清源山,而先前提到的東禪寺正好坐落在清源山上。那么,具有《少林古跡》之稱的東禪寺,會不會就是《西山雜志》中的泉州少林寺?
此時的陳泗東回想起,泉州的街頭巷尾流傳著一個故事。
泉州的清源山上,至今有一塊巨大的練膽石,練膽石上刻著俞大猷的親筆書法“君恩山重”。相傳,抗倭名將俞大猷,小時候每天都到這塊練膽石上練功,并且得到一位名師的真傳,學會了少林武術。
俞大猷曾在自己所著的《正氣唐集》中記載:嘉靖辛巳年,俞大猷途經嵩山少林寺。在觀看了上千位以精通劍術知名的武僧表演后認為:少林寺以劍技名天下,但現在真訣皆失。后來,俞大猷應方丈的邀請回傳少林棍法給北少林。
如此看來,俞大猷小時在清源山上所學的武術,很可能就是少林拳法,并且泉州少林寺也很可能就在清源山上。
陳泗東抑制住激動的心情,繼續翻閱著《西山雜志》。突然,書中的一句話,引起了陳泗東再次的關注:“殺獅之技”
周焜明:民間喜慶經常有,還有鄉村打場,秋收的時候,大家已經豐收了,就熱熱鬧鬧出來玩一玩,北方叫做舞獅,我們泉州叫抬獅,抬的意思是殺獅的意思。這里面它有些隱義。它這邊的獅子是青色的,白眉毛的,它是諧音,據說是諧音青獅,我剛才講到了,我們泉州這個地方在明清交替的時候,是政治跟軍事斗爭的一個焦點地點。所以民間反對異族入侵的這種思想很強烈,青獅就是指清朝的這個部隊,用這種形式把這種政治的意念化到娛樂中去。用閩南話叫抬青獅。它跟一般的武術不一樣,把我們南少林的一些武功,演化到里面去。所以一般來說,耍獅子的人還有拿一把刀要殺獅子的人都需要懂得南少林武術。
書中更有記載:這種青獅子白眉的技擊,是一片寺的一位叫了凡的僧人所傳授,而這位了凡的僧人,則是從火燒泉州少林寺時幸存下來的。
然而,更為令人驚訝的是,《西山雜志》詳細描繪了泉州少林寺中“太祖拳”的由來。
原來,宋太祖趙匡胤身懷絕技,靖康二年金人推翻北宋,宋太祖的子孫遷移到福建泉州。這些宋太祖的子孫,平居無事,喜好練拳耍棒,日日勤練祖宗傳下來的“太祖拳”。
皇族趙孟良甚至出家當泉州少林寺的長老,不難猜測的是,四大皆空的趙孟良,定將祖上密傳的“太祖拳”傳授于泉州少林寺僧。
周焜明:我在五六十年代看到的太祖拳,跟今天就變化很多,它這種拳術他自稱兩個特點,一個它不請拳,就是開頭它沒有一個起勢。抱抱拳,沒有它沒有這個動作,什么原因,我這是皇帝的拳,哪有像人家要這樣的,我是最大,所以它每天打拳的時候,最早打太祖拳他都沒有這個動作。沒有,一開始就一下子打套路,這是一個,再一個這種拳直進直退,老師在教的時候,就講要打出龍行虎步。
泉州自古武風興盛,不但皇家的子孫喜好拳術,打拳也是平民百姓重要的業余生活。
每當夜幕降臨,辛勞了一天的人們便相約而至集市中,打拳、喝酒、聽南音,俗稱“拳頭燒酒曲”。
當地人都知道,泉州最盛行的拳法是五祖拳。而宋太祖子孫流傳下來的“太祖拳”,也只是“五祖拳”中的一種拳法。
周焜明:五祖拳也是少林寺里面僧人主要鍛煉的一個拳種。我所說的這五祖拳,我個人的看法是五種拳術的總稱。其中以太祖拳為代表。羅漢拳,這個動作里面還糅合進去十八羅漢的一些動作。白鶴拳,那么很多動作就模仿這個鶴的動作。從鶴的動作演化出我們的動作。所謂行者拳,就是行者孫悟空,實際上是猴拳。
相傳,這五種拳法源自火燒少林寺后,五位突出重圍的僧人,將自己所學的拳法流傳于民間。而他們所流傳下來的拳術被后世稱為“南少林五祖拳”。
然而,在泉州廣為流傳的“五祖拳”,卻有著另一版本的傳說。相傳,泉州晉江縣人蔡玉明喜好拳技,到處尋師覓友,汲取各家各派的精華,精通五種拳法,后開館授徒,廣為傳播。
那么,現今盛行于泉州民間的五祖拳,是不是傳說中“少林五祖拳”?
周焜明:明老他是,他去世的時間是辛亥革命那一年,那么他出生的時候是咸豐年間,他大概是六十左右歲就去世了,如果按照這樣的歷史算,我們泉州的南少林的武術時間就有一百多年,那么這一百多年以前,泉州的武術在哪里,俞大猷的武術在哪里?
按照《西山雜志》中的記載,泉州的清源山上有座少林寺,而且寺中的僧人精通少林拳法。陳泗東依此斷定,泉州少林寺就是傳說中的南少林。
1990年,泉州華僑大學的林少川在進行華僑祖譜研究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本蔡氏家族的祖譜,名為《西山雜志》。并看到了祖譜中對泉州少林寺的描寫。于是,他便給陳泗東打了一個電話。
林少川:《西山雜志》里面一共有九條寫到了少林寺,從嵩山少林寺來派出了一個和尚,在唐朝的時候就來到了閩中,在清源山建立了一個少林寺,少林寺當時的規模很大,有十三進,然后范圍有千層,還有僧有分成十類,范圍有多大,掩映在叢林之中。
羅炤:西山雜志這本書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書,它里面有一些記載是奇怪的準確。廈門大學的歷史學家已經做了很好的研究。比如在海外交通史上,華僑史上,它的記載是出奇的,其他書根本沒有記載,但是它又是準確的。而這本書在關于南少林的記載,很多都是依據像萬年青這樣的小說來做的
《西山雜志》中記載,隋末少林寺長老“濟慈” 和“十三棍僧”的名字,這都與北少林寺的有關碑記不符。另外,書中所寫:十三空死于鄭王之兵禍者七人。然而,在其他正史上并無這樣的記載。
更有,書中描繪“少林寺十三進,周墻三丈”。然而,中國佛教寺院,規模大者一般不超過五進,特殊情況的有六進,但決不會有十三進的寺廟。封建時代的建筑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天子之居九重“。任何建筑也不能超過皇宮的規制?!爸軌θ伞?,指的是圍墻的高度,泉州城墻歷代的最高點,也只是達二丈六尺。
羅炤:我覺得這個西山雜志是應該進行非常細致的分析,然后再找旁證來印證,它的有關史料才能使用。而關于泉州少林寺的史料,應該說都是傳說,沒有根據。
莆田林泉院的“僧兵”石槽被有關專家否定;而泉州的東禪少林寺似乎充滿著神話的色彩;然而,究竟誰能揭開這神秘的南少林之謎呢?
1993年6月4日,陳華光等人依據民國三十二年版,的《福清縣全圖》中所標注少林的位置,來到福清東張鎮。
俞達珠:一到東張鎮,當時的東張鎮黨委書記陳立齊,一說有,我們這里有個少林村,也有一個破廟,很破爛的廟,群眾說是少林寺。
專家們驚訝地發現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有不但有座少林寺,而且還有少林橋、少林溪。
俞達珠:當時的遺址里面看到了一些倒塌廟宇的斷墻,還有一些好像是放生池,看到一些遺址的東西,確認是說古廟,看了一個上午,遺憾的是,沒有找到有少林兩個字的石刻。
眼看著中午到了,饑腸轆轆的專家只得回到村委會吃飯,席間,無意中遇到了村中的小學校長。小學校長說,自己曾在一座石板橋上看到有許多古代的刻字,其中似乎寫有“少林”的漢字。
于是,他們迫不及待地趕到小學校長所指之處,果然,專家們看到石橋板上鐫刻有:“少林院“等漢字。
俞達珠:那種心情呀,真是,我們三個說過去都說,什么叫一字值千金,沒有深切的感受,今天才感受到了。確實一字值千金。
緊接著,人們在村西口處,又發現了一口大石盂。石盂上同樣刻有“少林當山僧”的銘文。
謎底似乎揭開了,專家們有點不相信眼前的發現。海內外眾多學者,爭論多年的南少林遺址,難道就這么輕易找到了?為了更為科學的論證,人們決定申請探方考古。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