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2005年就要結束了,國家環保總局負責人近日表示,“十五”環保計劃仍未完成全部目標,預計除了全國煙塵、工業粉塵、廢水中化學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接近或略超“十五”控制目標外,主要是二氧化硫控制和重點治污工程項目建設拖了計劃的“后腿”。
二氧化硫超出大氣環境容量的80%
目前酸雨影響了我國1/3的國土,而二氧化硫正是酸雨形成的元兇,二氧化硫的治理直接影響對酸雨的控制。據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負責人介紹,我國“十五”環保計劃中的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是:到2005年,二氧化硫、塵、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減少10%;在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內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減少20%,酸雨發生頻率有所降低。
為了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我國各地調整能源結構,降低城市燃料含硫量,建成一批二氧化硫污染治理項目,環保部門也加大監管力度,今年年初還通過新聞媒體公布了46家脫硫治理計劃一直“紙上談兵”的火電廠名單,治理取得明顯效果。據國家環保總局負責人說,2004年,全國二氧化硫削減量已達380多萬噸,全年375萬噸的削減能力指標已提前完成。按理說,削減量目標實現了,總量控制目標也能實現,但環境質量公告顯示,2004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254.9萬噸,比2000年增加13%,超出了大氣環境容量的80%,位居世界第一。
治污速度趕不上污染源新增速度
專家認為,只有當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400萬噸左右,我國酸雨污染局面才能被扭轉。而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70%來自于燃煤,其中約50%來自火電廠,也就是說,控制住火電廠污染幾乎就控制住了二氧化硫的污染。據統計,2004年火電行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高達1300多萬噸,預計2005年排放量將接近1600萬噸,光是火電廠一類污染源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突破了這個數量級。
“十五”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控制目標是依據我國能源規劃煤炭消費量制定的,能源規劃“十五”末期煤炭消費量達到14億噸。但實際上,自2002年末開始,我國經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火電、鋼鐵、建材等行業超常規發展,高能耗行業的產品年均增長率都在10%以上,鋼鐵產量年增長率甚至在20%以上,而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了47%。雖然2003年下半年國家采取了宏觀調控措施,高耗能行業發展有所減緩,但2004年全國煤炭消費量仍增加到19.6億噸,預計2005年將超過20億噸,超過能源規劃的6億噸,相應產生超過預期量約1000萬噸的二氧化硫根本無人承擔,也導致“十五”二氧化硫控制目標無法完成。
污染治理項目進展緩慢
一方面是新污染源急劇增加,另一方面是治污項目進展緩慢。到2004年年底,我國煙氣脫硫機組裝機容量為2682萬千瓦,僅占全國火電機組裝機容量的8.8%;本應該在2005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的“兩控區”137個重點火電脫硫項目,尚有33.6%的項目根本沒有啟動。專家預計,如果以目前的脫硫比例,“十一五”末期,全國電力的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將超過2000萬噸,到時候,一個電力行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相當于目前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的總量。
除了重點脫硫項目進展緩慢,重點水污染治理項目也進展緩慢。預計到2005年年底,淮河、海河、遼河“十五”完成項目分別占計劃項目的76%、55%和52%;太湖、巢湖、滇池完成項目比例為87%、59%和52%。盡管國家環保總局多次向社會公布進展情況,試圖引起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重視,但“十五”計劃確定的重點環保項目仍無法按期完成,致使一些重點治理區域水質改善不夠明顯,與期望存在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