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截止到2005年底,來自于工程的累計收入約5.3億元。項目區年人均增收693元,占薊縣山區人均純收入的10%以上。京津風沙源治理已凸現四大實效。
農民增收顯著。幾年來,結合工程建設,新增天津板栗、薊州薄皮核桃、酒用和鮮食葡萄、野生酸棗嫁接大棗、林下間作以及林木種苗等林果產業基地10萬多畝。新發展干鮮果品、種苗花卉和速生豐產林等產業面積8萬余畝,累計達到40萬畝,年創產值3.28億元,占山區農業產值的88%,已成為山區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楊樹速生用材林2萬多畝,預計10年產材80萬方,可實現經濟收入3.2億元,年均收入3000萬元以上。
生態旅游業得到大發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項目區內的良好生態環境有力帶動生態旅游業發展。截止到2005年底,薊縣發展旅游專業村51個,農家院旅游專業戶近千個,直接從業人員達到30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受益人口達到5萬人。每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年創旅游直接收入1200萬元以上。
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有“天津大水缸”之稱的于橋水庫周邊地區是薊縣京津風沙源工程的重點治理范圍。其中,水庫東岸萬畝退耕還林工程位于西龍虎峪、出頭嶺兩鎮結合部,距庫岸最近點80米,最遠點700米,生態位置十分重要。經過一個階段的建設,退耕還林連片面積達到2萬多畝。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提高了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減輕了打藥施肥造成的污染,有效地改善了水庫周邊地區生態環境。
防風固沙效果明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自2001年開始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本市以保護和建設好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為重點,以提高林草資源,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阻沙和固沙的功能為目標,圍繞山區、庫區、洼區三大治理區域,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農田林網三項重點工程。新增的55萬畝生態林巨大的生態效益,給當地帶來藍天與財富。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