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記者來到賀蘭山下,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山下遠遠就聽見隆隆的爆破聲,滿載礦石或沙石料的拖斗車不時從身邊呼嘯而過,破碎石料的機器轟鳴著揚起遮天蔽日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前進溝最大的片石礦居然屬于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局每年從中收取9萬元的承包費。據了解,其他開礦的人也都有一定的背景。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馬振山告訴記者:“巴彥浩特建筑所需石材只有前進溝的花崗巖符合標準,其他地方均以石灰巖為主,實在是再無建筑用片石可供開采。”阿拉善盟國土資源局書面答復稱,采礦區位于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試驗區,是經過工商、林業、環保、水利、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審核后,國土資源部門才發放的采礦許可證。
然而,阿拉善盟環保局自然生態科楊科長在接受采訪時卻說:“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開發建設項目,必須經國家環保總局批準才能建設。而賀蘭山管理局出具的一份編號為(2001-004)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審批程序不合法,是無效的。環保局將從內部調查這個表是怎么開出去的。”
賀蘭山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交接處,有36萬畝原始次生林,是阻擋西伯利亞寒流長驅直入銀川平原和中原地區的天然屏障,也是阿拉善盟行署所在地巴彥浩特鎮及沿山十多萬畝種植區的主要水源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賀蘭山全面實施退牧還林,先后搬遷600多戶牧民,清理出林23萬多只羊。為了防止偷牧,有關方面還投資數百萬元,對保護區進行了圍欄。
可是退牧還林的圍欄擋住了牧民和羊群,卻擋不住炸山開礦的人和鋼鐵車流,開礦許可證被有關方面延續了一年又一年,有的沒有采礦證就掛靠有證的大礦。采訪時許多人認為,賀蘭山的年降水量只有250毫米左右,水源補給和植被恢復能力很低,一旦自然環境被開礦破壞后,將很難恢復。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