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等原因,教育部規定了中學生課外必讀名著篇目,初中階段計有《吶喊》《水滸傳》《格列佛游記》《魯濱遜漂流記》等中外作品十部。為更有效地貫徹這一規定精神,切實推進學生的課外閱讀,一些省市就把這些名著知識的考查列入中考語文范圍。
考生們做起這類題來輕松自如,倒不是因為對這些名著如數家珍了如指掌,恰恰相反,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講,“必讀”到頭來還是遭遇“不讀”。所以會有文章開頭的結果,僅僅是依靠考前對資料的集中背誦突擊。結果成效明顯,可以說立竿見影。
考試大綱強調這方面的考查只涉及一些簡單的常識。據此,老師們在有關材料的基礎上,去蕪取精,去偽存真,整理出一份對付考試的速成練習。內容是主要人物,基本情節,思想意義,形式有填空判斷,名詞解釋,問題簡答等,幾張小紙便囊括了十部計幾百萬字名著的考試內容。那真是以少總多,有的放矢,準確到位,考試的時候幾乎都是一打一個準,命中率極高。
學生課業負擔重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每天丟下這,拿起那。在作業堆里疲于奔命。初三畢業班的學生就不消說了,星期天節假日也是和平日一樣的厲兵秣馬,不敢稍息,每一分鐘都像吝嗇鬼手中緊攥著的金幣,恨不得掰成幾瓣用。讓他們課外閱讀既不可行,更不可能。初一初二的學生呢,課余交給閱讀的時間也是少得可憐。不少人像明星趕場似的,跟著家教學過奧數學外語,各類證書考了B級考A級,時間表排得滿滿當當規整有序。在相當一部分家長以至老師看來,只有和考試升學有關的書才能看,事才能做,其他一切等等,統統靠邊,統統讓路。
這種練習真是適逢其時,給廣大同學帶來福祉。就是沒有翻過一頁名著的同學,只要肯下上一點功夫,幾個早上就能連背加記,基本搞掂。可與此同時,也就把閱讀原著的有滋有味,變成背誦試題的干巴枯燥;把潛移默化的藝術熏染,變成幾個小時的閃電突擊。真是和考試的初衷相去十萬八千里啊,還勞心費力的,收效究竟有多少,不言自明。
本想把考試作為引領和激勵閱讀的手段,結果又是考試將這種手段變得沒有多少意義。應該說,三年讀上十部書,就數量而言算得上是少而又少了,可就是這個小小的目標實施起來卻是關山迢遞,遙不可及。真正意義的閱讀對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生說來已不再可能,他們平時過眼的文字,除了那些名目繁多的各種練習與試卷,再就是那類語文考試中用來考查閱讀能力的報刊時文了。那些輕飄飄軟綿綿小感觸小哲理的文章成了學生閱讀視野中的唯一。集這類文章之大成的《智慧背囊》等,真的成了學生背囊里的常備之物。直奔考試主題短平快的閱讀取代了對名著含英咀華的品味和沉入,不能形成健康良好的閱讀趣味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漠視了對心靈大廈基石的構筑,漠視了對精神境界的提升引領。當閱讀變的功利,甚至連功利的閱讀都難以為繼時,帶來的豈止是名著的尷尬呢。當魯智深倒拔垂楊柳變成一道填空,格列佛到過的地方簡化為幾個選擇,魯濱遜荒島經歷的二十八年壓縮成一個不超過三十字的簡答,能說清楚這究竟是誰的悲哀嗎?(司葆華)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