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無公害化處理 遼寧鐵嶺告別"垃圾之困"
2006-06-29
夏日里的龍首山,綠意正濃;玉帶般的柴河水,繞城奔流。
6月20日,歷時近七個月的艱苦奮戰,鐵嶺首座實行無公害化處理的垃圾處理廠提前10天完成主體建設任務,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新垃圾處理廠的投入使用,結束了該市多年垃圾簡易填埋的歷史,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與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鐵嶺城區日產垃圾380噸左右。新建的柴河垃圾處理廠,是按三類三級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廠標準設計,采用國內先進的一層防滲膜、一層垃圾、一層土的層層填埋,以及通過排氣、導流、導滲透液等方式,對垃圾進行無公害化處理。其中,一期工程總容積113萬立方米,投資4675萬元,以日處理生活垃圾400噸計算,使用年限為6年半。按整體工程規劃,待二期完工后,將保鐵嶺實現垃圾無公害處理20年無憂!
曾經的垃圾“圍城故事”
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要產生垃圾。由于沒有專門的垃圾處理廠,垃圾排放的問題,也一直是鐵嶺城的一塊“心病”。過去只能挑選周邊山溝或低洼區直接傾倒,再實行簡易填埋的處理方式。這不僅影響環境,還極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可就是這樣一條路子,近年來也已幾近“車到山前”,走不下去了。
2004年,也是這個“火中填柴”的季節,危機發生了。原設計使用12年、位于鐵嶺縣鎮西堡李家屯的垃圾場已接近合同年限。該垃圾場是當初經與村民協商,政府以支付補償金的方式確定的。起初幾年,村民們還沒說什么。但實行簡易填埋,冬季還好,可一到夏季,蚊蠅肆虐,污水橫流,人們大老遠就得捂鼻子。無遮蓋的垃圾,尤其不易降解的塑料遇風漫天飛舞,莊稼地里到處都是。逐漸地,農民擔心耕地被垃圾化了,不滿、抱怨的情緒日增!
當年6月27日起,村民們以“不再受城里垃圾的氣,不讓農村環境再受到污染”為由,自發組織起來,在路邊搭起窩棚,數十位村民日夜值守,將通往垃圾排放場的道路全部封鎖,見到垃圾運輸車,一律攔截。
市環衛處處長朱德仁告訴記者:“其間,前后‘轉戰’地點多達五六處。”
“眾里尋他千百度”
2004年4月19日,市政府再次召開專題會議,專門研究籌建垃圾處理廠的立項問題,責成市環衛處抓緊落實。最終選定了平頂堡鎮建設村的大南溝。為確保資金投入,鐵嶺市采取爭取國債資金、地方配套和自籌的籌資方式。市政府采用了工程招投標方式。經過激烈角逐,10月13日競標結束,正式轉入施工階段。
“柳暗花明又一村”
6月27日記者在新垃圾處理廠看到,這里完全不是印象中垃圾場的模樣。整個一期工程填埋場鋪設了白色的防滲漏材料,其間分布著數條集液管線,兩側是200多延長米的雨水排放暗渠,新建2436米永久截洪溝、2100米永久性進場柏油路和作業路,路旁綠樹、動力電桿,行人從遠處根本就看不出那是個垃圾處理廠。
據隨行的環衛處領導介紹,新垃圾處理廠四周還將安裝防護網,以保垃圾不四處飛揚,對垃圾將定期實施灑水、噴消毒藥劑。以前的垃圾場,垃圾不滿不蓋土,這回幾天就要蓋上一層。垃圾滲透液也將通過一條專門的管線流到萬米容積的污水調節池,最后由排污車運往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目前,15套壓實機、推土機、挖掘機等主要作業設備已全部購齊。
朱德仁處長說,該項目總預算為6591萬元,總庫容296萬立方米,服務時限20年。工程采用分期建設的方式,也是為以后更好發展預留空間。隨著后續工程建設,這里可保證鐵嶺市無公害排放垃圾100年!”
(來源:《遼寧日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