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nèi)獨占鰲頭將近一個世紀的北大清華,忽然遇到香港高校的挑戰(zhàn),這算不算“同室操戈”,好像沒人分析過。即便屬于“同室操戈”,我個人覺得,香港高校挑戰(zhàn)北大清華,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從這個角度上說,筆者傾向于樂觀,而不想過多指責北大清華,更沒有薛涌先生那么悲觀,認為不久的將來,北大清華很可能淪為二流大學。
北大清華之所以有點“大觀園”的味道,公眾心里也跟明鏡似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過多的官僚習氣,把中國這兩所王牌高等學府,給“毀”得不輕。最好的辦學條件,最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最好的生源,可以說,全部集中到北大、清華,假如沒有香港高校作參照,也許,大陸的居民依然堅信北大清華絕對一流,北大清華自己的優(yōu)越感,還不知持續(xù)到什么時候。
然而,“不幸”的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名牌高校進軍大陸搶生源,尤其是去年北京高考“狀元”陳秀野拒絕清華遠投香港科技大學,“北大清華頂尖生源流失”,便初見端倪。今年,香港高校在內(nèi)地爭奪尖子生,較2005年更為激烈,北大清華再無動于衷,薛涌的預言,真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
現(xiàn)在,多虧遇到了香港同行的挑戰(zhàn),至少讓北大清華認識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意識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生存危機,進而對學生,學習孔子“有教無類”的教學方法;在管理上,學校各級領(lǐng)導不再看重自己是部級、廳級的官銜,不再官僚,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臥薪嘗膽,北大清華興許還能東山再起,重新煥發(fā)出20世紀上半葉的光輝。如果依舊滿足于官僚體制的辦學模式,北大清華的輝煌,將像阿Q那樣,只能回憶祖上的“富裕”了。
其實,同樣“幸運”何止是北大清華,香港高校的“同室操戈”,到大陸搶生源,給內(nèi)地所有高校敲響了警鐘:北大清華這兩個“龍頭老大”都有點坐不住了,今后國內(nèi)的二流、三流大學,日子該如何過,不從長計議,看來是不行了。生存還是滅亡,不止是哈姆雷特的艱難選擇,任何一個高校,包括教育部和政府,都不得不感到巨大的生存壓力。(劉海明)
來源:【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