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鎮寺之寶“三世佛像”之一
銅達摩像
記者梁新慧/文 閻善良/圖
197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要到洛陽白馬寺訪問,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從故宮調撥一批文物到洛陽,充實白馬寺。于是33年前,2900多件文物從北京運抵洛陽。
2006年,故宮博物院有關領導說,這批文物是“借”給洛陽的,從維護故宮文物的完整性來說,這批文物應該回歸故宮。于是33年后,他們請求北京的政協委員進行協調呼吁,幫助故宮討回文物。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一次公開場合的呼吁
“故宮的大批文物,至今不能回歸,影響了故宮的完整性。”
“拜托北京市政協委員幫助故宮進行協調和呼吁!”
今年6月初,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座談會上,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向與會的政協委員發出了請求。
晉宏逵提出的是什么請求呢?
“故宮的大批文物,至今不能回歸,影響了故宮的完整性。”晉宏逵說,1973年,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洛陽市決定修復“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嚴重的白馬寺,請求從故宮博物院調撥佛教文物充實白馬寺。
為了接待這位尊貴的客人,洛陽的請求獲得了國務院批準,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親筆批示,將故宮博物院慈寧宮大佛堂的全部文物調撥洛陽市。晉宏逵說,這批文物,達2900多件。
30多年過去了,這批“調撥”的文物,至今未能返回故宮。晉宏逵說,故宮地位特殊,它在長達491年的時間里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它是中國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故宮慈寧宮大佛堂內的文物,則是佛教現存的最珍貴的文物。這些文物不回歸故宮,不但造成了故宮文物的斷層,也極大地損害了故宮的完整性。
●故宮文物的80年離散
銅胎畫琺瑯香亭
銅無量壽佛
自1925年建院至今,故宮的文物大體上一分為三。
眾所周知,故宮的文物,原本就不完整,為何要拿洛陽“開刀”呢?
曾經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張忠培說,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建院至今,故宮的文物大體上一分為三。
1933年,為了躲避戰火,故宮博物院開始將文物精華分五批南遷,共計13427箱又64包。艱苦卓絕,直至抗戰勝利,輾轉十余年。戰爭結束后,南遷文物陸續回遷,然而內戰又爆發,當時國民政府從暫存于南京的故宮文物中,精挑細選出精品中的精品2972箱,共60萬件運至臺灣。
遷臺文物成為日后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主體,一 部分南遷文物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些滯留在南京。
1958年,故宮博物院與文化部達成協議,要把滯留南京的文物運回故宮。結果后來一拖再拖。張忠培曾專門找到李先念,希望能夠索回滯留南京的文物,李先念批示“完璧歸趙”,但據張忠培說,這批約10萬件的文物至今也沒有要回來。
南京的文物沒有要回來,1973年又將慈寧宮內的2900多件文物,調撥給洛陽,再一次造成故宮文物的分散。
“我們希望這些珍貴文物能夠按照保護故宮完整性的要求,回歸故宮。”晉宏逵說。
●北京洛陽的多次爭奪
銅鎏金綠度佛母佛
葫蘆形木龕·玉觀音
當時這批文物是調撥而來,不是借,因此也就不存在還的問題。
北京故宮想討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遷運洛陽的2900多件文物的消息發布后,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在洛陽當地引起反響。就連很多洛陽人都不知道,他們身邊的文物,是從北京故宮調撥過來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其實,兩地的文物之爭,最早發生在上個世紀,直到現在,斷斷續續。2000年左右,北京方面還向全國政協遞交了提案,要求洛陽歸還文物。
后來,河南省方面均根據實際情況,一一給予答復。不過,這批文物依舊留在洛陽,因為文物是經過國務院調撥過來的,而不是借來的。
作為白馬寺的上級主管單位,時任洛陽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的馬金永在接受北京媒體采訪時說,這批文物放在白馬寺是合適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這批珍貴文物放在這里正好與這一中國第一古剎相匹配。因此,這批文物對寺內的宗教人士有特殊意義,如果拿走,他們感情上無法接受。馬金永同時表示,當時這批文物是調撥而來,不是借,因此也就不存在還的問題。
馬金永說,早在1998年,洛陽市政府就曾通過省政府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過答復意見,大意也是希望這批文物繼續留在洛陽。
這幾年,不單單是北京與洛陽,在國內其他一些地方,國內館際間索要文物的事件屢見報端。北京與洛陽的文物爭奪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各說各的理兒。北京擔心洛陽的保存條件不好,洛陽認為當年調撥文物時,各種手續齊全,應留在河南。
這批文物現狀如何?這場爭端將以什么方式收場?記者專程趕赴洛陽,探訪這批文物的蹤跡。
●專題展出的宮廷文物
當年調撥的文物,如今分布在白馬寺、洛陽博物館等部門
北京下決心要求洛陽返還這批文物,據說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洛陽的保存條件不好。30多年過去了,這批文物怎么樣了?
6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洛陽博物館。博物館正在進行“宮廷文物珍寶展”。記者在一樓展廳索要了一張“宮廷文物珍寶展”的宣傳頁,“前言”中寫道,“文物原藏故宮康熙母后所居慈寧宮的大佛堂,多為清代全國各地進貢之品,時間上起康熙,下至晚清。文物造型繁多,品種齊全,工藝精湛,價值極高,極大地豐富了洛陽館藏文物”。此次展覽共分兩個展廳,一樓東側是第一展廳,所展出的均為佛教文物,主要是佛教造像、法器;西側為第二展廳,主要是家具和繪畫。記者在這些展廳內看到,各種文物擺放得整整齊齊,鎦金鑲玉銅香亭十分精美,琉璃八寶讓人不愿離去,而上百個排列整齊的無量壽佛,更讓人嘆為觀止。
洛陽博物館宣教部主任任靜華說,當年調撥至洛陽的文物,如今分布在洛陽白馬寺、洛陽博物館、洛陽漢魏故城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館等部門。此次展出的文物有1000多件。
●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白馬寺講解員說:佛家不問出處
據說,故宮調撥至洛陽的2900件文物中,價值最高的當數被安置于白馬寺的23尊佛像。事實如何?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洛陽白馬寺。
和寺內其他建筑不同的是,大雄殿門前被柵欄隔開,游人不準入內。據說,是因為殿內的佛像太珍貴了。記者看到,殿中間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下為“三世佛像”,兩邊站立著的是韋馱、韋力兩位天將。23尊佛像個個栩栩如生,制作精細傳神,線條流暢自然。
在大雄殿前,記者看到這樣的文字介紹:殿內供奉三尊主佛,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兩邊是……這些佛像是罕見的珍寶。此時,沈陽春秋旅行社年輕的男導游帶著客人來到這里,他介紹說:1973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來此參觀,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親筆批示,把北京故宮慈寧宮的文物調撥到此處。這是目前國內最珍貴的 佛教文物,也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而胸卡上寫有“洛陽白馬寺院002講解員”字樣的女講解員陳明輝介紹時,則只字未提殿內文物的來源。記者問及原因,她說:佛家不問出處。
●洛陽人的文物情結
我是洛陽人,當然希望這些文物留在洛陽
6月15日早上,記者在洛陽街頭乘上一輛出租車。提及北京洛陽兩地的文物之爭,司機韓林成說:“怎么說呢?我是洛陽人,當然希望這些文物留在洛陽;不過,我要是北京人,肯定希望這些文物回歸故宮。”記者在洛陽街頭采訪,絕大部分市民都表示:這是周總理批示調撥過來的文物,而且這些文物在洛陽都幾十年了,現在再要回去,從感情上來說,有些不好接受。
記者來到洛陽市文物局,該局博物館科科長王獻本說,文物之爭已經多年,北京那邊時不時在媒體上呼吁一下,上面也經常有批文下來,他們已經就這個問題匯報過多次。至于當年的一些具體細節,王獻本不愿多說。
當天下午6時,記者見到了洛陽白馬寺方丈釋印樂,當時,洛陽市宗教局副局長邱平欽也在現場。談起文物之事,方丈釋印樂說,首先,當年是出于政治需要,總理批示,把文物調撥過來的,不是白馬寺借的;其次,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放在白馬寺的134件文物,和佛教有著極深的淵源;再次,故宮也好,白馬寺也好,他們都是國有資產,文物無論放在哪里,大家都會精心保護,應該是一樣的;最后,白馬寺是帶著宗教感情來保護這批文物的,寺院經常請專家對文物會診,十幾年前就為佛像制作了玻璃罩,殿內不得燃燒香火,每晚有兩班人輪班巡夜,平時清掃佛像,一尊佛像他們一個人要清理兩三天,可見認真細致的程度,可謂愛護有加。
省文物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當年調撥文物時,各種手續齊全,這批文物應該留在河南。
開物律師事務所鄭州分所律師董彬認為,北京洛陽兩地的文物之爭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辦法,也沒有相關的規定可以參照,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看來遙遙無期。有人建議,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其實,這也不現實,這些歷史問題造成的爭奪,年代久遠,早已超出了法律訴訟的時效期。
來源: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