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什么海龜派。也沒有機會到哪個國家去公款學習或考察。但我的很多朋友是經常出國的。我又經常聽他們動不動深惡痛絕地說起我們中國人如何如何。受熏染久了,也該算得上半拉“海游派”吧?他們張口閉口中國人如何如何,我就不能也“如何”一回嗎?我發現了這么一個情況:類似的東西方文化比較逮機會就來一下子,一來顯得自己憂國憂民,二來也好顯出自己很“文化”。這是一個可以居高臨下指點民生的話題。目前比較流行。
《清明上河圖》局部:老者正勸架,另一赤臂大漢要趕來加入戰圍。
也來說說街頭看打架。看打架有個好處:可以參與勸架。這時候干架的雙方都渴望尋找自己的輿論支持。所以是個人都可以在這里滿足一下發言欲。在單位不怎么受人待見的。在家受了老婆氣的。剛剛在菜市場沒賺著便宜還被小販奚落一頓的等等。都可以在這里展示一下暫時社會化了的善良品德和基于息事寧人基礎之上的個人口才。中國有句俗語:“難時望人幫,打架望人勸”。所以我認為看架勸架還是有一些中國特色的。未必就一定要與什么“劣根性”聯系在一起。參與看架勸架的多為老人閑人和日常生活中沒什么話語權的小人物。我敢說這里面沒有出門戴墨鏡的名人,日進斗金的VIP和處級以上的領導同志。小人物們平時生活得都不容易,也該有個讓他們說話的地方。
勸架的時候可以過足了說話的癮,多一句少一句都沒什么。目的只有一個:別讓他們繼續打下去。但我也發現好多人內心里是盼望人家打起來的。包括參與勸架的那幾位。名為勸架,實為盼架。這未免就有點“劣根性”了。老百姓對這樣的人下了定義:蔫壞!蔫壞分地域不同,表現方式也各不相同。北京街頭的哥們好起哄架秧子,判斷出是非后往往表現出鮮明的立場,高叫一聲:打丫挺呢!你不打都不行,不打他說你“面瓜”。他甚至挽胳膊擼袖子來幫你打。這說起來還有些豪爽和正義讓人感動,不能算做“蔫壞”。上海人就比較典型了。比如說大街上自行車把一輛轎車給剮了一下。開車的免不了要下來罵罵咧咧將那人叫住。但見那騎自行車的是個窮人,根本也賠不起。罵幾句也就自認倒霉算了。這時候上海人湊過去了,低頭貓腰認真察看起車漆被剮蹭的程度。半同情半惋惜地說:不得了啊!剮這么長一道!入保險了嗎?哎呀!修修可不便宜!嘖嘖!這騎車的人也是,怎么能騎到汽車道上來呢!嘖嘖……他說這話的聲音很低。絕對不讓騎自行車的人聽見。如果那騎自行車的是個外地的鄉下人,態度或許更明朗一些。媚富。仇貧。仇外地人。仇“小赤佬小癟三”。不失時機再跟上幾句,直到雙方打起來他好有熱鬧瞧。如果這圍觀人群中有來滬搞小包工的河南鄉下人在——他們知道這個場合輪不上自己說話。他們自己也沒有勇氣站出來像個本地人一樣發言。但這也不能堵住他們的嘴,他們的聲音不高但是具有了明顯的可操作性:鎖住他車!別讓他跑了!
總之,隨時隨地發生在中國街頭的戰爭是需要旁觀的。旁觀者有時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事件的進程。這里絕沒有以地域論人的意思。那些以平息戰爭為目的勸架的人中也包括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他們都是些善良人。那些苦口婆心勸著人家打起來的人,無論北京人上海人還是河南人,都是些“蔫壞”的中國人。
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