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野史家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湯問》。教科書中意譯的思路大概是這樣的:“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你們這樣干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
但是在意譯的過程中刻意淡化了愚公面臨的下列困難:
一、王屋和太行是兩座大山,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山脈。“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二、愚公們可利用的工具只有鋤頭和簸箕,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挖掘、爆破及運輸設備。
三、勞動力只有九十高齡的愚公加上子孫三人和一個問訊趕來助陣的熱情小孩。
四、要把挖掉的土石用簸箕步行挑到渤海填埋,而愚公的老家河南濟源離渤海那可不是步行幾天能夠來回的。
實際上,就算現代人想要移平這兩座山脈如果不動用核子武器也幾乎是不可能的。綜合上述困難,任何正常的人都可以得出結論:愚公這么做有病,而且病得不清,自己有毛病沒關系,還要搭上后人跟著受罪:“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的這番話看似豪言壯語,充滿了人定勝天的信念,但野史家分明看到了當今眾多政策制定者根本不調研就上項目的影子,結果是害得一方不寧,損失慘重。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的意淫神話沒有發生,那么愚公和他的子孫又是什么結果呢?結果就是:愚公就是愚公,智叟還是智叟,世界不會因愚公的蠢行而發生質變,但愚公的后人們卻會因為他的決策而付出沉重的代價。那是忘不到頭的盼望,就跟吳剛在廣寒宮砍桂樹一樣,永遠都不知道哪天才能砍完,用物理學術語來講,叫作無用功。所以該典故的作者只能用擺明了是蒙人的意淫神話來支持愚公反駁智叟。
其實當初利用這個成語的本意是要以此來激勵跟隨者們貌似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其實并不可怕,是可以推翻的。建國后,因為這兩座大山被推翻了,這個典故就被發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國”,與“人定勝天”結合在一起,成為鼓舞全國人民改變中國一窮二白落后面貌的動員口號,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積極意義。但對于其長期出現在小學或初中的教科書里,筆者很不以為然。對于缺乏辨別力的未成年人,這篇文章傳達的信號是很不好的。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決策輕浮,鼓勵人們去做不科學的事情。
二、破壞大自然,破壞環境。
三、面對改造成本極其高昂的情況,一味的蠻干,不知道“人挪活、樹挪死”的道理。那時候沒有查暫住證,大可以全家搬遷。
四、顛倒黑白,把笨蛋抬舉成聰明人,把聰明人貶低成笨蛋,誤導未成年人。
五、把希望寄托在神仙身上,毒害少年。
行文快結束的時候,不得不提起今天看到的一個報道,標題是《村民夢到山中藏有寶藏鑿洞挖寶十六年》。一看標題各位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可笑的是報道里有這樣的小標題——“愚公”用手“移山”,精神感動村民。連不務正業做發財夢的老頭都成了“愚公”精神的繼承者了。
有鑒于此,野史家認為愚公移山早就該從中小學的教科書里剔除出去,或者至少教師們的評議里不能再拔高了。(有刪節)
來源: 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