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圓明園》
內容
反映社會現實
在張廣天新作《圓明園》的排練現場,記者被安排坐在排練廳的正中央,他說,你們所坐的地方就是首演時的觀眾席。而演員們正“埋伏”在你們四周,他們一個接一個,冷不丁地跳出來,然后慷慨激昂地念臺詞。
雖然服裝道具一切還都沒有準備齊全,但是張廣天的尖銳和巔峰還是可以從臺詞中窺見一斑。張廣天說他的《圓明園》是部社會批判劇,“《圓明園》追述了它在100多年里是怎樣被毀掉的,”張廣天說,“原因不僅有外強的焚燒,也有我們自己的對它的破壞,我的《圓明園》從清朝、民國一直跨越到今天,圓明園遭火燒、湖心島私租給相聲演員等事件都在其中。”
形式
現場模擬聽證會
“我的話劇就是一場大型聽證會,”張廣天語出驚人,“東方先鋒劇場只能容納300名觀眾,而我的演員人數卻是100人。”張廣天介紹說,十幾個專業演員只會在短時間內在舞臺上演出,其余的時間里,他們將和觀眾融為一體,“在演出過程中,會有一張大膜從天而降,將舞臺包裹住,而演員們會突然出現在觀眾席里進行辯論,聽到我們的辯論,觀眾可以起來發言,也可以當場批駁我們,那些能控制住情緒的觀眾可以參與到我們的辯論中來,而那些情緒過于激動,會影響我們演出繼續進行的觀眾,我們只能派出專人安慰他。”
看點
張廣天上臺演講、評報
張廣天還準備在演出過程中擔任重要的角色:演講和現場評報。張廣天的《圓明園》里集中了不少的新聞事件,這一切都離不開新聞媒體,因此張廣天決定在演出開始時,他先來段兒現場評報,把當日北京幾大報紙上刊登的重大新聞從頭到尾評論一番,不過他的評報工作不是在舞臺上進行的,而是將在觀眾席里完成。所以屆時幸運的觀眾將有可能坐在這位戲劇“先瘋”的身邊。在演出過程中,張廣天還將多次起身,現場發表“演講”。能寫交響樂,能寫劇本,能導演的張廣天這次要“真人露相”了。
票房
拒絕票務公司包銷
打算大玩兒一把的張廣天似乎并不為票房著急:“我們第一輪二十場演好了,自然會有人請我們再演。但是我希望《圓明園》的票房要靠觀眾一張票一張票地買出來,為此他拒絕了票務公司為他包銷演出票的好意,“我的戲就是讓大街上走的那些北京市民自己掏腰包進來看,我這個戲演出20場,就算天天滿場,也就6000名觀眾,但是這些觀眾如果都是自己掏錢進來看的,那才能說明我牛。你們看別的什么大型演出,動不動就說自己票房多么多么好,其實都是把票包銷給一些單位,等演出時候劇場就沒那么多人來看了,這算得上什么票房。”
狠批話劇現狀
緣起
曾在歐洲被人譏笑
張廣天這樣做的原因與他去年的歐洲之行有著很大的關系。作為中國戲劇界的新銳人物,張廣天不僅帶著他的作品參加了維也納藝術節,而且還應邀到斯德哥爾摩大學等著名學府為歐洲大學生們講座。不過,這風光之行卻帶給了張廣天無盡的尷尬,“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講座時,學生們上來就問我,你是玩兒臺上的還是玩兒臺下的,我當時就傻了,我根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我在歐洲看到,他們的劇場藝術完全不是我們這樣板著面孔在臺上搞什么藝術,他們的很多戲劇作品都已經延伸到舞臺之下,和觀眾打成一片,讓觀眾參與進來了。面對著這些學生,我還要給他們講中國當代戲劇,說實話我都覺得汗顏,我都不知道該講些什么。比如我的《圣人孔子》,國內很多戲劇人認為它太超前,太先鋒了,可是在維也納,一些很尖銳的戲劇愛好者跟我說:你這東西有什么了不起,不過還是個玩兒臺上的戲而已。”
分析
戲劇界很多人不讀書
從歐洲回來的張廣天比先前更加“憤怒”,這不僅反映在他的新作《圓明園》當中,也反映在他對北京戲劇界的態度上,過去他的談論話題總是努力向別人介紹他的作品,而現在,他毫不留情地對戲劇界大加批判。
學問,是張廣天現在評判戲劇人最主要的依據。“我們戲劇圈的很多導演、演員根本就沒念過什么書,還談什么搞藝術。”
結論
當代中國話劇落伍了
張廣天對話劇的失望幾乎是噴薄而出。“我們搞戲劇的,還都習慣性地在舞臺上正襟危坐,然后告訴觀眾我們是在搞藝術。臺底下的任何一個觀眾,學歷都比你玩兒戲劇的高,你現在還搞這么落后的東西,誰信你這是藝術啊。就算是搞現實主義戲劇,也不能像我們現在這樣。目前我們的導演呢,還停留在教演員走臺步上。”
戲逍堂切中了
中國話劇的“穴”
前些天,國話制作人李東曾經公開批評小劇場品牌“戲逍堂”將愛情話劇做得過于粗糙,張廣天對戲逍堂的存在并不感到奇怪。“現在我們中國的話劇,只要能賣出票的,必須符合三種形式,一種是切中時弊的社會批評劇,一種是有點情色成分的情感話劇,還有一種像戲逍堂這樣以小品形式表演的話劇。除此以外,中國觀眾根本不會去看。所以我說戲逍堂的存在還是有其自身的道理,它符合了目前觀眾觀賞的三種形式之一。” (記者 王菲)
張廣天小傳
自由職業者,靠編導話劇和電影音樂為生。
戲劇作品:《切·格瓦拉》《圣人孔子》《風帝國》《左岸》等
書:《我的無產階級生活》、《人類的當務之急》等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