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之憂:“非遺”保護面臨危機
人民日報〈市場報〉7月5日報道:整個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一個熱門名詞。6月2日,我國公布了首批518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月10日成為我國政府確定的第一個非物質遺產日。“活文物”的保護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和關注。日前,記者在采訪時得知,雖然各地都在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但在保護措施上則顯得有些單薄,尤其在影響廣泛的網絡上,“非遺”的保護面臨很大的漏洞和危機。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近八成未注冊中文.cn域名,尚處于“待嫁”狀態。這其中不僅包括廣為人知的京西太平鼓、武當武術、泥塑、中醫診法、梨園戲等文化瑰寶,而且也涵括了傣族潑水節、蒙古族搏克、維吾爾族達瓦孜等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這就意味著,我國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中文域名注冊上存在很大漏洞,他們都可能遇到“端午節”曾經遭遇的危機,名分岌岌可危。端午節前夕,一位互聯網域名投資者以3萬美元的價格將端午節網站的中文主域名“端午節.cn”從韓國人手中買回,并無償送給了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市。此舉引起了各方關注。人們意識到,“非遺”的保護范疇不僅體現在物質上,同時已經延伸到互聯網中。當互聯網也成為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時,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保護并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令人欣慰的是,也有一些風景名勝地保護意識較強,如“中國紫禁城.cn”的域名注冊者就是故宮博物院。對此專家表示,中文.cn域名對于保護和宣傳中華文化品牌具有明顯優勢,如果傳統文化不能融入人們現代生活,最終只能“活”在博物館里。而互聯網是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現代生活的最好形態,新興的網絡傳播也將成為“活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佳途徑。
危機之巨:遭遇搶注天價難贖
盡管民俗學家把中文.cn域名稱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但各地在保護傳統文化的時候往往會忽略這個窗口。有近八成的“非遺”未注冊中文.cn域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可是這樣的“疏忽”卻潛藏著很大的經濟危機。
目前,維護一個域名每年的費用也不過280元,這個數字相比于域名的作用和贖回的價格來說,實在是微乎其微的。網絡專家表示,如果這八成的“非遺”域名被搶注,那么帶來的經濟損失將無法估算。因為每一個域名再想贖買回來都可能是天價,那這400多個域名的“炒價”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中文是互聯網上的第二大語言,全球已經有超過1.3億的網民使用中文上網,中文域名的使用人數和影響力都在日益擴大。互聯網域名專家表示,中文.CN作為新一代互聯網地址,具有獨一無二和不可再生性,一旦被注冊,其他人就無法擁有同樣的中文域名了。這一特點,注定了中文.CN被視為一種稀缺的資源。因此,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注冊量呈現日益上升的態勢,優秀的中文.CN資源必然越來越少。高價值的中文.cn資源最豐富的時段是在應用開發的前期,可以說當前正是挖掘中文.cn這座“富礦”的最佳時機,等到域名資源趨向枯竭的時候,再行注冊保護的難度和代價無疑將大大增加。
記者得知,經過幾年的市場培育,中文.CN已經到了大規模應用的“燃點”,而今年微軟首演IE7.0支持中文.CN,無疑會助推應用“燃點”,中文上網時代的日益臨近,注冊、應用中文.CN正逢其時。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cn的缺失尤其引人關注。域名專家稱,缺失中文.cn帶來的損失不僅是經濟上的,還有文化層面的遺憾。因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說,缺少了中文.cn域名,等于失掉了網絡品牌保護的最佳載體。
保護之惑:開發利用無法可依
記者在“非遺”的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段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對此,民俗專家表示,文化影響力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成長,中國需要在軟實力上進一步增強,以在國際競爭中有更大的話語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文.cn域名形式,在互聯網上煥發新的生命力,無疑是中國加強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非遺保護存在六大問題。首先,“非遺”的理論研究跟不上搶救保護的形勢,給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在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很多學者往往缺乏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研究,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陷于孤立。其次,一些地區“非遺”的開發工作比保護工作更快,很多名錄都已經出售給企業家,被冠名和大肆宣傳,而在開發過程中很多保護工作也都沒有落到實處。很多人看到了文化遺產的經濟效應,而忽視保護遺產的文化效應。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應該是學術工程,而不應是政績工程。在保護的過程中應大力研究文化遺產的內在深層含義,避免功利化。第四,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項綜合性活動,應以多個領域為切入點共同發展。第五,有些地區把整體的文化現象分割成多個小部分,多次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這樣的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文化分解和破壞。最后,民俗文化中有些與民間信仰有關,有的專家學者容易將其與封建主義、民族主義等相聯系產生誤解,而使這些遺產在保護工作中被忽視。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曾有人提出可以借鑒知識產權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副主任李明德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知識產權制度的角度來說,對民間文學和傳統知識予以保護,最大的障礙就在于,它們是集體創作或創造,屬于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區的人民所共有,從一開始就處于公有領域之中。因此,民間文學和傳統知識就很難與現代的保護私權的知識產權制度聯系起來。李明德認為,現階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強調保護的多,對開發利用還不夠重視。他指出,當前的立法更多地強調了保存,而重點不是開發利用,但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糾紛說明,其中潛藏的商業利益也會被人利用。“保存和利用應當并重。不僅中國政府,國際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和利用的認同度也有待提高。”李明德說,中國應當加緊在這方面的立法工作。(記者 楊 曼)
來源:人民日報〈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