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資源研究在中國的缺位
“在中國開展世界資源的研究已是當務之急!中國已經一天也離不開世界,但我國的研究卻遠遠跟不上,與我國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160多個,但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它們的資源有什么優勢、什么劣勢?它們的產業結構是什么?與中國在哪些方面可以互補?”
在日前由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全球變化信息研究中心聯合共建的“世界資源研究所”成立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史培軍教授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表示。
全球化是近二三十年來全世界經濟活動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中國同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目前中國所需石油一半以上依賴進口;而中國所需造紙原料(包括紙漿),一半以上依賴進口,這一狀況已經引起一些綠色環保組織的反對,甚至認為中國成為破壞世界森林資源的主要禍首!但此前“我國對世界資源的科學研究相當薄弱,科學研究隊伍缺乏,研究生教育幾乎是空白,沒有科研基礎條件平臺”。
中國加入WTO已經5年,“我個人認為,從參加世界貿易組織那天起,中國就應該把自己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社會聯系起來。從國家資源保障來說,中國不僅要了解自己有多少,也要知道世界有多少。”作為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史培軍與有關專家很早就提出“兩個資源、兩個市場”的觀點。后來,對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研究有了,但兩個資源的研究跟不上,研究外國資源的幾乎沒有。
1993年,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中心成立;1997年,資源科學研究所成立;2003年,北師大組建資源學院。早在1993年,當世界上很多人都很關注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時,史培軍就有一個判斷:所有環境問題的根源是資源利用的合理與否和資源是不是短缺。面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1997年,史培軍就明確提出:能源、水、土地、各種材料――這些資源的短缺將是中國面臨的嚴峻問題。
進行世界資源研究領域,對史培軍而言已是“蓄謀已久”。那是1996年,史培軍當時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自然資源學院做訪問教授,西方國家都在研究快速發展的中國面臨的最嚴峻問題是什么。結論是三個:就業問題突出,一旦GDP增長低于7%,肯定面臨嚴峻的失業問題;中國肯定會面臨嚴峻的生態惡化問題;中國面臨最嚴峻的問題是資源短缺問題。在史培軍看來,進行世界資源的研究可以大大促進中國政府緩解這三大問題。
世界資源研究會帶來什么
具體而言,史培軍認為世界資源研究有以下作用:
第一,明確哪里有所需要的資源。中國走向世界,目的是把產品賣向世界。從產品供求來說,我們不僅要研究世界是否需要這些產品,也需要了解生產這些產品的自然資源在哪里。
第二,有助于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化。中國人口如此之多,如果不從國際角度考慮,中國就可能解決不了就業問題。研究世界資源,研究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通過中國的跨國公司,就有可能把人才吸收到國際上,人員就業就可以安排在跨國公司所在地的國家和地區,這一點對中國至關重要。同時擔任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的史培軍,明顯感到就業問題已經非常嚴峻,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就業不能完全解決的同時,中國農村還有剩余勞動力接近3億,這樣巨大的就業壓力,中國人該往哪里走?他認為研究世界資源問題,會極有利于培養我們的國際就業能力,了解別人,知道別人那兒有什么,那兒發展什么,什么是他的優勢產業,弄清了,就可以去就業。
特別有望解決有一定教育水準的高技術人才的國際就業。
第三,世界資源的研究能促進中國人真正走向國際化。選擇中國的發展戰略,不能僅僅基于中國國情來選擇,一定要基于世界的情況來選擇中國的發展戰略,也就是中國未來的發展必須基于對世界的了解來發展或基于世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來發展,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會獲得雙贏的效果。“我們研究世界資源,有利于轉變國家發展戰略模式,基于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與基于世界資源情況的發展戰略完全不一樣。”史培軍表示。
第四,極大有利于降低未來發展的脆弱性。中國逐漸從經濟總量上大起來,但人均還是窮國,這樣一個國家對世界未來的影響有多大,猜測有很多。史培軍認為,研究世界資源問題有利于中國走上友好的與國際合作的道路,支撐和諧發展外交戰略。我國雖然經濟總量增加,但仍然是很脆弱的國家,經不起風吹草動。我國快速發展30年之后,生態系統承載的壓力已經大大超過它的負荷,我們不得不尋找緩解這種承載壓力的新的生態安全戰略。我國經濟發展對國際資源的依賴程度相當大,研究世界資源,能使我們未來一旦遇到情況,可選擇的余地大一些,世界資源的選擇,一國不行,可以另找出路,我們必須是多元化多途徑的,對國際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相互合作的戰略。如果早開始進行世界資源研究,世界跨國集團就沒有那么多控制、干擾,我們可以有更多余地與友好國家進行資源開發利用上的友好合作。
史培軍認為,作為一個大學應該研究那些政府還沒有考慮到或者還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這樣,一旦國家需要,就能及時為國家決策提供咨詢意見,大學一定是要走在國家需要的前面,高等院校應該培養一批批“期貨”的高等人才,也就是說要更多產生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儲備,而那些大院大所應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解決現在已經遇到的問題。這樣一批批發展,國家的競爭力就有保證、人才就有保障,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目標才能實現。
怎樣開始起步
中國現在除地區和城鄉差異大之外,真正面臨的嚴峻問題是經濟發展的資源保障問題和環境安全。史培軍認為,兩個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治本措施是要把研究從中下游移到上游,也就是合理、高效地可持續利用資源,這樣可以避免“舊賬還沒有還清,新賬又出來”,才能極大緩解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才能為國家未來和諧發展設計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資源學院來研究這些資源問題,有利于解決國家可持續發展所需人才和重大科技與社會問題。
從世界資源研究角度,史培軍表示,現在首先要做的幾件事是:第一,收集國外各種各樣的資源數據,建立一個能為我國政府和科研、教育及企業等方便利用的世界資源研究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第二,要與境外有關資源研究機構合作,包括美國的世界資源所等;第三,充分利用中國近30年來出國在外的留學及工作人員,比如在國外大學做地學和資源與環境科學研究的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貢獻給祖國;第四,充分利用科學院、各大學等已經建立起來的國際合作渠道增強與國際合作的能力;第五,充分利用對地觀測的先進技術比如遙感等,獲取不方便獲取的資源數據;第六,從大處起步,首先培養研究宏觀問題的洲際專家,比如美洲、歐洲、非洲等專家,然后培養研究區域尺度的專家,再到國家尺度的專家。
“這樣了解了別人,理解我們自己,通過優勢劣勢的對比才會有更好的國際合作,有更好的戰略選擇。
史培軍說。北師大資源學院有自然資源碩士點、博士點,他希望先從招收世界自然資源研究的碩士生、博士生開始加快這一學科的發展。也希望得到包括政府各部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支持,同時也是為大家建立這樣一個同行交流、培養人才、進行學科研究的共享平臺。“我想這個所經過5~10年的努力將會成為我國在世界資源問題方面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這樣有利于從科技教育的角度支撐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史培軍表示。
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