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近來赫赫有名的中國海外淘寶團。據該旅游公司某負責人透露,在上一次日本淘寶之旅中,由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組織的這“中國海外淘寶團”,在7天時間內尋訪了東京、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的文物市場,并購回了20余件中國文物。
記者通過進一步的采訪,這個神秘的海外淘寶團漸漸露出其廬山真面目。
“我是蘇富比、克里斯蒂拍賣行的常客。”
今年43歲的王旭平是浙江金華的收藏愛好者,今年5月3日,他和另外13名團員、2名故宮博物院的專家、2名組織者以及兩名記者一起開始了他們的日本行。
王旭平是通過同行知道這項活動的,另外有一些團員則是看到報紙上的廣告,然后打電話報名的。他們當中有私人博物館的主人,有專門的收藏家,也有經營房地產的企業家。
2002年10月,啟功、馮驥才、李學勤、謝辰生等300多位國內文博界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在北京發起設立了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它是國內首家以搶救流失海外文物為宗旨的民間公益組織。2003年7月5日,基金會啟動了國寶工程,提出“搶救海外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的口號。在其運作下,圓明園豬首銅像以及洛陽龍門佛像等國寶級文物順利回歸祖國。基金會也因此蜚聲海內。
今年3月初,基金會在北京媒體上發布消息,為“國寶工程——海外淘寶行動”招兵買馬。王旭平等人應召而來。
5月3日,淘寶團抵達東京。第二天,“淘寶兵團”正式進軍東京平和島。那里正在舉行第112屆日本全國古玩博覽會。
日本全國古玩博覽會是日本最大的古董和藝術品展會,每年舉行5次,吸引來自日本各地的250家店鋪參加,出售的古董達到數十萬件。其中不時可見中國文物,包括各個時代的字畫、青銅器、瓷器等等。如此大規模的展會,對淘寶團員的誘惑自然是巨大的。。
據王旭平回憶,展會于當日中午12時左右結束。歷經一番沙里淘金、討價還價,團員提著大包小包走出了會場。雖說買了一些東西,但不少團員表示“不解渴”。浙江文物商人徐平認為古玩博覽會上“好東西不多”,只能“隨便買幾件送人”。江西景德鎮的汪偉則抱怨“沒有買到合適的東西,就是去銀座玩也沒心情”。
實際上,淘寶團此次“出征”懷著勃勃雄心。這從第二天北京知名收藏家劉先生與東京知名中國文物藏家小川恭司的一番交涉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劉先生仔細端詳了小川店內擺在櫥柜中的文物后說:“這些東西不是我要的,請拿出貴店收藏的最貴重的中國文物。”小川恭司聞聽此言,立刻指示工作人員拿出藏于店內一隅的其他書畫作品“請劉先生指導”。劉先生一眼看出這些作品贗品痕跡明顯,且以其作者和年代,即使真品也價值不高:“希望能誠心出示價值1億日元以上的文物!”此時,小川顯得十分無奈:“我們店里最貴的商品已經送到香港拍賣行。”劉先生聞聽此言,答道:“我是蘇富比、克里斯蒂拍賣行的常客,我愿和你在香港約個時間見面。”
賣出文物價值最高不過數百萬日元的展會,自然不能滿足淘寶團的胃口。劉先生說:“來這里就想買點真正的國寶回去,這些年多少個億的錢都砸進去了,這樣價位的文物實在引不起我的興趣。”
是愛國義舉還是販賣文物?
“雖然20余件文物數量不是很多,但有些價值還是很高的。花的錢多的有幾十萬日元,少的也有幾萬日元的。”與團員們的失落相比,擔任副領隊一職的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副總干事牛憲鋒還是很樂觀。
他告訴記者,有一個團員最后淘到一幅神秘的唐代帛畫,還有一位北京成員在日本大阪文物一條街購買到了一件青銅三足鬲。據這位青銅器藏家自己介紹,這件文物品相完好、雕飾精美,有四字銘文,應該是商末周初時期的作品。另外還有龍泉雙耳瓶、龍泉袋足鬲這兩件龍泉窯瓷器。
但牛憲鋒也承認,雖然這次有文物鑒定專家隨團,但因為行程匆忙,這些文物主要還是個人決定是否購買。“具體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的鑒定。”
對于這次日本之行的收獲,牛憲鋒認為“很重要的收獲就是弄清楚了日本文物市場上中國文物的現狀、等級、價格等”。他說,7天走下來,到處都能看到中國的文物,數量非常大,除了日本本土文物外,中國文物就是最多的了,有的價值非常高。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淘寶團就看到多件中國佛造像、青銅器下面的說明文字標上了“國寶”字樣。
“但是,在日本民間文物市場上,我們很難看到品級、價值特別高的中國文物,價格也比較低。有的團員帶了大筆的錢,也沒有購買到滿意的文物,覺得不過癮。”牛憲鋒坦陳這是因為與日方的信息渠道還不夠通暢所致,“只有對方信任你,才會把好東西拿出來給你看。”所以,他認為,這次最重要的收獲在于“與日本的文物銷售商建立起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