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唐逸
近日,西安某報的一則消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文中稱在“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學術座談會”上有關人員透露說,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館等部門已經著手工作,改善乾陵的環境,修復乾陵的文物,準備大規模考古勘探乾陵陵域的文物遺跡。在科技和人力條件成熟時,考古專家有望對乾陵予以發掘、展示。
據歷史考證,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太大而幸免于難。而且根據圣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自然也極具價值。因此,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申請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于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難道國家對乾陵的不挖掘政策有了改變?乾陵到底應不應該挖掘?我們這代人真能有幸見到乾陵里的寶貝嗎?為此,記者展開了多方核實。
專家推測,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乾陵地宮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五百噸!這還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條石,而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也是難得的文物。
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在前后通道的兩側,各有四間石洞,洞里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墻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并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挖掘乾陵只是專家個人觀點。
對于乾陵的情況最清楚的莫過于乾陵博物館了,該館的梁桂林副館長介紹,在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規模宏大,收藏豐富,兩朝皇帝,合葬一室,加之從未被盜墓,不夸張地說,它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早在1957年,乾陵就是陜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將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記者提到在今年6月25日,“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學術座談會”上有關于乾陵挖掘的信息時,梁桂林副館長打斷了記者的話語,他強調,那樣的提法不準確,在這次學術座談會上更多的是圍繞武則天的歷史功績和乾陵文化研究方向進行的座談。側重于探討乾陵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利用。至于提到乾陵的挖掘,那是參與會議的專家的個人觀點。
為避免地質氣候因素的影響,石興邦主張開挖。
去乾陵旅游歸來的人難免會惆悵,大家所能見到的僅僅是些皇家陵園外圍的一些宏偉建筑,可真正的地宮、陵寢又是如何呢?陵墓里的寶貝又是些什么呢?
曾主持西安半坡遺址和法門寺挖掘工作的陜西省考古學會會長、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長石興邦先生操著濃重的口音表示:他對乾陵的態度一直是主張發掘,就在這次研討會上他還再次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告訴記者,建國后考古勘查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于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并以鉛灌縫。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那么墓葬里的尸骨,各種金銀器、陶器、木器、絲織品都是極具考古價值的,能幫助我們后人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歷史。雖說陵墓修筑得很結實,可是現在墓坑里到底是怎樣的情況誰也不知道,地震、黃土土質、氣候都可能對墓坑里的東西有影響。而近40多年來,考古界對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門寺地宮、秦公大墓的發掘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業水平和現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夠勝任對乾陵的發掘工作。雖然出土后也有爛的可能,但與其這些東西放在墓坑里也會爛,還不如挖掘出來呢!
“在國際上,象埃及帝王谷法老陵寢,即我們常說的金字塔也都是開放的,所以乾陵的發掘應該是可行的。”石興邦先生說,“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如果墓坑里的尸體防腐做得不錯的話,完全可以利用尸骨,將武則天、唐高宗的相貌復原。可如果受一些地質、氣候條件的影響,墓坑里埋的尸骨都朽了,呈面粉狀的話,也就無形可考了!”
國內大多數專家反對“打擾”武則天,把乾陵的挖掘留給子孫后代。
既有陜西省的考古專家一再呼吁挖掘,也有不少國內的考古專家提出質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慶柱所長就反對陜西乾陵的挖掘。他指出,關于乾陵挖掘的申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省文物局、陜西省政府向國務院申報過數次。國務院為此還專門組織過專家研討,劉慶柱所長本人就參與過當時的研討,針對地震、黃土土質、氣候對乾陵的影響,當時與會的權威考古專家一條一條給駁了。至今考古界老一些的專家都不同意挖掘。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教授宿白就一再強調,對祖先留下的東西要慎重。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絲綢,至今仍存放在冰箱里不能拿出來示人,不是足以說明保護條件不過關嗎?劉所長告訴記者,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觀點是,在科學技術條件還有局限的情況下,不發掘要比發掘好,因為相對而言,地下一千多年的微環境還是穩定的。他本人也專門到過埃及的帝王谷考察過,其實埃及政府對帝王谷的挖掘還是非常審慎的,挖掘更多的還是陪葬墓,并非人們想象的,對法老的墓發現一個、挖掘一個。
國家文物局尚未批準挖掘陜西乾陵帝王陵墓。
對于是否打擾已經沉睡了1300年的武則天,專家眾說紛壇,而國家文物局有關同志則表示,我國政府對于地下陵墓,一直堅持“不主動發掘”的原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是文物工作的方向。陜西省文物局文物處的羅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陜西乾陵帝王陵墓的挖掘,是要向國務院直接報批的,國家有不允許挖掘的規定,陜西肯定會自覺執行國家的規定。因此,我們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把它們保護好,留給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