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7月14日 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梅克保近日專門作出批示:“四百年古樟必須保護,道路規劃可以修改。”
本報訊(記者 彭紅丹 劉軍) 本報7月6日以《400年古樟遭遇“搬家”難題》為題,報道了位于新韶山路規劃中的西廂機動車道上一棵樹齡400年左右的古樟需要保護,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為如何更好地保護好這棵古樟獻計獻策。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梅克保近日也為此專門作出批示。目前,規劃部門正在積極修改原來的設計方案,力求兩全其美之 策,爭取對古樟實施原地保護。
市委書記親自批示
本報的報道,市民的關注,網上的熱議,到底是“移樹讓道”還是“讓道于樹”,此事引起了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梅克保的高度重視。7月10日,梅克保為此專門作出批示:“四百年古樟必須保護,道路規劃可以修改。”在批示中,梅克保還要求市園林局局長陳大川、市規劃局局長羅利克過問此事。市園林局與市規劃局負責人立即行動,現正組織相關專家對原設計方案進行修改,以求找到更好的保護古樟的方法。
兩套新方案正在權衡
昨日下午,本報記者來到市規劃設計院,設計師彭彥拿出圖紙,向記者介紹相關進展情況。他說,經過測量,此古樟胸徑為1.86米,高15.6米,樹冠面積為17.6平方米。此樹當初方案中為什么準備移,是因為古樟地平標高比規劃中的新韶山路路面矮了近10米,而樹后又都是生態相當好的山地,挖山付出的代價也相當大,兩相比較,想將樹連同它生長的土壤整體挖出后,像平移房屋一樣,挪個地方,這樣周邊的山地生態環境將得到更好地保存,修路的成本也相對低些。
現在考慮到移樹成活率的問題,重新調整設計方案,彭彥介紹了兩種新的設計思路。其一是將這一段道路設計成為向東繞1000米的半徑曲線,也就是說路繞個彎,這樣,原地不動的古樟位置就會“變”到新韶山路的西邊,距道路約2-3米,正好處于道路西邊的綠化帶內。但此方案必須多填土方約15萬立方米。其二是將新韶山路該路段標高降低約8米,這樣道路就與古樟基本處于同一水平面,古樟原地不動,道路適當放寬,在路中央留出一塊古樟的生存之地。但這樣做有兩個缺陷,一是導致新韶山路此處路面突降,坡度較大,二是古樟處于道路之中,多少會影響行車視線。這兩種思路到底哪種更為科學、合理,成本更低,還需專家們進行比較論證。
“漏網之魚”引出的思考
這棵古樟號稱長沙第三大古樹,但是,它既沒有掛牌保護,又未進入長沙古樹名木的名錄,這是因為,它是一條“漏網之魚”。據市園林局負責人介紹,1991年至1992年,市園林局曾經對全市(主要是城區)古樹名木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摸底,對700多棵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保護。但是,此樹位置處于三環線之外,也就是說它當時遠離城市,沒有進入調查的視線范圍之內。近幾年來,而隨著長沙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以前的郊區如今變成了城區,于是,新韶山路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古樹名木”攔路的尷尬。市規劃部門和園林部門針對此情況,準備聯手對全市古樹名木(包括農村)再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并在相關地圖及資料上標明其具體位置,建立相關檔案,此事已經刻不容緩。
電話不斷、網友熱議,大家紛紛表示——
難得古樹 “移不得”
記者 彭放
6日,本報刊登《古樟遭遇“搬家”難題》報道,反響強烈。連日來,本報熱線2205000響個不停,上百位市民來電表達自己的觀點;星辰在線網站上這一話題也引起市民的熱議。大家紛紛表示,400年的古樟太難得了,一定要好好保護,保證成活。
潘基(“石+質”)老人是長沙和平解放后的第一任城市建設局局長,今年已經92歲高齡了,仍然堅持每天閱讀《長沙晚報》。潘老從本報看到雨花區洞井鎮鄱陽村的古樟可能要移栽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動,馬上給本報打來電話。潘老說:“這棵古樹400多歲了,在全國都很稀少呢!千萬不能移栽,使它受到傷害!”潘老認為,凡事事在人為,希望有關部門制定出兩全其美的方案,在搞好建設的同時,妥善地保護好古樹。
10日,長沙市育才小學三年級的陶然小朋友和媽媽一起來到報社,他急切地告訴記者,小學語文書上有一篇課文名叫《路旁的橡樹》,說工程師修路時遇到一棵大橡樹,于是,在橡樹生長的地方將路修成馬蹄形,繞過了大樹。陶然小朋友說,我們也可以用書上的方法對待長沙的古樟。
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退休干部黃振均對古樟的命運十分關注。他來信說:“我支持園林專家的意見,古樹不要移。移栽技術難度大,難以成活。”黃振均在信中畫出了他心目中古樟保護方案的示意圖。他建議,可以用鋼結構框架把古樟就地保護,或周邊用水泥砂卵澆筑。黃振均建議,凡事不要搞“一刀切”,盡量爭取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絕大部分讀者的觀點是:不能移樹。他們說,400年的古樹就是400年城市歷史的見證,保留下古樹,就是保留下城市鮮活的歷史,體現城市的厚重和文明;城市為古樹讓道,也體現了城市的理性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