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亞平 公元690年9月,武則天號稱“革唐命”,將大唐國號改為周,正式登基,稱“圣神皇帝”,改年號為天授元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女性皇帝,時年六十七歲。 迄今為止,中國歷史上被人談論最多、咒罵最狠的女人,應該算是武則天了。 從傳統儒家思維的角度考察,武則天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女人:嫉妒、淫蕩、殘忍、兇暴、滅絕人性、毫無廉恥、隨心所欲、反復無常,像一頭闖進精美瓷器店的瘋牛,最應該去的地方就是屠宰場; 從純粹女權主義的角度考察,武則天將整個男性帝國玩弄于股掌之上,除女性的魅力之外,其智力、魄力、政治謀略與手腕等等,如果不是更高一籌的話,至少也是絲毫不讓須眉,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巾幗豪杰。 從現代管理科學的角度考察,武則天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準確無誤的判斷力、極其強大的意志力、超拔群倫的親和力、爐火純青的決斷力和強悍可畏的執行力。一位優秀管理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她全部具備,天生就該當這個女皇。 這些說法都對,每一個說法都從一個側面準確無誤地描述出了“那一個”武則天。如果我們將所有這些方面組合到一起,就會構成“這一個”武則天,成為一個真實完整的武則天。 大唐祖孫三代開國皇帝中,有兩代皇帝做過武則天的丈夫。從十四歲到二十七歲,武則天的丈夫是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從三十歲開始,兒子唐高宗李治成為她的丈夫,直到武則天六十一歲。 按照大唐帝國當時的規定,皇帝可以擁有一位皇后、四位皇妃、九位昭儀、九位婕妤、四位美人、五位才人、八十一位宮女,共一百一十三人。這些人統稱為后宮佳麗,全部都可以算作皇帝的妻妾。 據記載,武則天嫵媚貌美,太宗為她取名為媚娘。然而,在長達十三年的時間里,武則天一直負責看顧唐太宗的衣庫,始終居于才人的名位,處在很低的第六級品位上。顯然,一個合理的推測是:太宗并不太看重她。 武則天當政后,曾經在對朝臣吉瑣回憶往事時說起:“我年輕時,伺候太宗皇帝。皇帝有一匹叫獅子驄的駿馬,那真是一匹好馬。只是性子暴躁,沒人能馴服它。我向皇帝說:我能,只要給我三樣東西,一支鐵鞭,一個鐵錘,一把利劍。鐵鞭抽它的身子,若不服,就用鐵錘砸它的腦袋,還不服,則用利劍割斷它的喉嚨。”她接著說,自己制人如同制馬。 武則天說的時候很得意。她不知道,或許正是由于這種性情,才招致了唐太宗的冷淡。從兩性心理出發,一個相當普遍的情形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個性相同的男女不太容易成為纏綿恩愛的夫妻,因為對方太像自己。許多事例表明,強悍的男人偏愛柔媚的女子,懦弱的男子更喜歡剛強的女人。很難想像,雄才大略、叱咤風云的唐太宗會喜歡上兇悍如斯、不讓須眉的武媚娘。如果她是男人,倒有可能被太宗引為知己。 而唐高宗李治卻正好相反。“奴懦”,怯弱,沒有主見,優柔寡斷,使唐太宗一再對自己立他為太子的決定是否正確產生懷疑。李治是李世民的幼子,備受呵護寵愛,特別需要主心骨。太宗去世后,李治在父親靈前宣誓登基,屆時,于眾目睽睽之下,這位新天子竟然伏在褚遂良肩上,摟著他的脖子哭得不能自已,暗示出了一種傷痛之外的惶恐。 按照慣例,太宗死后,沒有子女的侍妾(武則天也在其中)需要全部出家到寺廟里,成為削發修行的尼姑。有一種記載顯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李弘,可能就是在寺廟里珠胎暗結的。 據記載,李治第一次到寺廟里見到武媚娘時,身披孝服的兩個人相對垂泣,淚流滿面。顯然這不是一個兒子與眾多庶母中的一個相見時所應該有的情態。由此推測他們之間有著很深的交往與默契應該不算過分。 此時,唐高宗李治內外交困,相當煩惱。 在外,托孤重臣舅舅長孫無忌權傾朝野,謀立太子李忠,冤殺吳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已經露出“竊弄威權”把持朝政的模樣。 在內,王皇后與蕭淑妃爭風吃醋勢如水火,鬧得他心煩意亂寢食難安。 知道丈夫與武媚娘的關系后,王皇后私下里命武媚娘蓄起長發,并慫恿丈夫將她接回皇宮,晉封昭儀。據說,此舉的目的是:這位皇后希望與武媚娘結成統一戰線,以打敗自己的情敵蕭淑妃。可憐的皇后不知道,哪怕十個蕭淑妃再加上十個她自己,也不是媚娘的對手。 回到皇宮不久,媚娘生下長子李弘;又過一年,生下一個女兒。沒有生育的王皇后挺喜歡這個小女嬰兒,時不時會來撫弄看視。一天,皇后走后,嬰兒的父親來了,他和媚娘悲痛地發現小家伙已經死了。其直接后果,自然是皇后百口莫辯。 不久,皇帝親自帶隊搜查,在皇后的床底下發現了一個用來詛咒皇帝的小木頭人,上面寫著皇帝的姓名與生辰八字,心口插著一根鋼針。這一下,皇后死定了。 事實上,在這兩件事情里,有兩個完全經不起推敲的疑團: 其一,如果孩子是皇后弄死的,她下手的對象更應該是同樣幼小的那個男嬰李弘; 其二,如果要詛咒,皇后希望死掉的應該是蕭淑妃或加上武媚娘,沒有理由是自己的靠山,即皇帝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