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 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東亞各國都經歷了一個不同意義的“八一五”。 在日本,無線電廣播了昭和天皇的詔書,國民得知日本戰敗的消息。因此,這一天作為“戰敗的日子”被稱為“戰敗日”,也有人認為對日本來說是“戰爭結束的日子”,而稱之為“終戰日”。 然而,同樣是“八一五”,亞洲各國的迎接方式與日本完全相反。 朝鮮洋溢著從日本的殖民地上獲得解放的喜悅,到處是歡呼“獨立萬歲”的人們。8月15日這一天被認為是從1910年開始持續了35年的日本的黑暗統治下解放出來的“重獲光明之日”,因此稱為“光復”或“解放”。 自1931年開始與日本進行了近15年戰爭的中國,8月15日迎接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將日本簽署投降書的第二天9月3日作為“抗日戰爭勝利日”,人們從戰爭的苦難中解放了出來。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國協同作戰的美國和蘇聯,在大戰末期卻圍繞著戰后的處理問題而對立起來。大戰一結束,美蘇對立就發展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家相對立的局面,人們稱之為“冷戰”。所謂冷戰,是指雖然沒有實際的戰爭,卻呈現出嚴重對立的緊張狀態。擴展到世界規模的冷戰給東亞各國的成立及國際關系帶來了重大影響。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我們要從東亞各國自1945年8月15日開始的“戰后”時期說起,重點介紹各國是如何開始戰后歷史,走過了什么樣的發展道路,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