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孟憲來年前介紹說,除了岡底斯銅礦帶和風火山銅礦帶已進入礦產資源評價工作階段外,此次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新發現了500余處重要礦點或礦化點。其中新發現數十條規模巨大、具有重要工業前景的鐵、銅等多金屬、硼等非金屬成礦帶,如西藏洛扎多金屬成礦帶、西藏措發地區阿索多金屬成礦帶、西藏措發地區尼雄--格爾耿多金屬成礦帶和規模巨大的富鐵礦帶,鐵礦品位50-60%,資源量達數億噸、西藏拉宗--那德銅、銻、銀、金多金屬成礦帶;西藏江孜-乃東地區多金屬礦化帶、扎布耶茶卡硼、食鹽、芒硝、鋰為主的特大型鹽礦床,還有昆侖山-阿爾金地區木孜塔格--慕士山的800km長的銅多金屬成礦帶、大九壩銅礦化蝕變帶、庫木庫里盆地砂礫巖型銅礦化帶、可可西里湖大規模砂巖型銅礦化帶以及資源量超過2萬噸的大型鈷礦床。我國銅的資源緊缺,自給能力只能達到30%,每年都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青藏高原巨大礦產寶庫之門正在打開,青藏高原將成為我國一個新的銅礦資源勘查開發基地[1]。
我們在2005年5月指出,青藏高原的應用價值不僅僅是因為巨大的冰川已經成為亞洲的寶貴水源,其潛在的礦物資源也前景喜人。根據板塊的碰撞類型,洋殼和陸殼碰撞地帶有豐富的鐵礦資源,例如南美洲;而陸殼與陸殼碰撞地帶,鐵礦資源貧乏。這是中國鐵礦進口的主要原因。根據“威爾遜旋回”,大洋有開裂、生成、發展、收縮和閉合的循環過程,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和特提斯海(已消亡)表現為洋殼發展的各種階段。有證據表明,喜馬拉雅山原來為海洋,后來隆升為世界最高的山脈,其海相沉積地層和海洋生物化石可以作證。換句話說,青藏地塊和印度地塊原來有海相隔,青藏地塊最初也經歷了洋殼和陸殼碰撞的過程,也應該有豐富的鐵礦資源。直到與印度地塊碰撞后,特提斯海消失,才從洋殼與陸殼碰撞轉變為陸殼與陸殼碰撞。后來形成的“陸陸碰撞”構造,重組和改造了原先的“洋陸碰撞”構造,掩蓋了豐富的鐵礦資源。這就是說,在青藏高原板塊碰撞的“縫合線”深部,可能蘊藏大量鐵礦資源[2]。
青藏高原有許多地段呈現重力均衡正異常,它可能起源于側向擠壓力的支撐,也可能起源于重金屬的存在。以往的地殼均衡理論,把重力加速度看成是常量,實質是質量均衡理論,在高差不大的地區近似成立。在高差很大的青藏高原,重力加速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少,有別于質量均衡理論的重力均衡理論可以提高檢驗精度[2,3]。實踐證明,這一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在李四光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4];在青藏高原研究成果的指導下,中國也可能甩掉貧鐵的帽子。青藏高原是中國的聚寶盆[2]。
有評論說,聚寶盆可能是,但未必寶就能劃算的用。就拿油來說,自己采油還不如直接進口劃算,那還是平原上。開采浪費與物流成本起碼有個終價的60%,想起來就恐怖。去年初,山西的煤也就是個例子了,物流公司喊價也和煤差不多了。再回頭來講,前期勘探的成本,后臺空間數據模型的支持,高原的氣候,那鐵價出來能趕上金價了。20年前,從吉林運玉米和大豆出來,不如從國外直接進口便宜。目前生產糧食的成本,也遠高于北美、澳大利亞,還加上環境與資源的浪費與污染。然而大國,有其自身的戰略利益考量。目前的思維,還都以自給為主,進口為輔。不改變這個思想,還要窮折騰好多年。這種純經濟觀點不僅缺乏遠見,而且忽視了中國與美國及俄國的區別。目前,美國以強權致富,俄國以石油資源致富,中國是兩者都不富裕。增強國防和開發國內資源,是兩條不可忽視的生命線。
評論者把美洲當成中國的糧倉,把中東當成中國的油庫,把澳大利亞當成中國的礦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全球一體化主義者。可是你憑什么來支配這些自然資源,金錢還是強權?時隔半年,油價攀升到歷史新高,鐵礦價格翻了一倍,聯合國將停止對中國的糧食資助,美國把中國看成是“資源黑洞”,在全球范圍內圍追堵截。沒有國內的資源開發和資源利用,誰來供應中國?
據中國日報網站消息:位于華盛頓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消費大國。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國的糧食、肉類、煤和鋼鐵的消費均超過美國。在中國威脅論的宣傳中,“消費黑洞”也成為中國的一項罪名,這在世界能源和資源危機的前景下,是一個十分具有蠱惑人心效果的口號。前聯合國秘書長加利指出,導致當前世界戰爭的原因是石油,導致未來世紀戰爭的原因是淡水。資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終將導致戰爭,這是一切大國軍事政策的出發點。只有節約型的循環經濟才是避免戰爭,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5]。
中日競爭俄遠東輸油管道、中日釣魚島之爭、南海開采權之爭、中國出現首次大規模電荒、煤荒等能源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能源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尤其是2003年入冬以來,中國有十九個省市拉閘限電;自上海、廣州0號柴油告急開始,90號汽油告急,全國出現了一定范圍的“油荒”;一些地區的煤炭供應也出現短缺。中國的能源瓶頸日益凸顯。
有關權威人士近日透露,目前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三分之一。而且“這一趨勢仍在增長之中。”專家指出,首先,這一數字意味著我國石油對外高依賴格局已經顯現。第二,我國的資源短缺矛盾日益暴露,未來資源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大。第三,必須高度重視“三分之一對外依存度”所帶來的一系列潛在風險。事實上,我國石油產品的三分之一對外依存度既非“一時之急”,更非“一業之憂”。在此之前,我國鐵礦的對外依存度在去年就已達到了二分之一。而無論是日益加劇的電力饑荒,還是石油、鐵礦對外進口的高依賴,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了一點:我國的能源高消耗正使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支撐力”問題迅速凸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提供的數字顯示,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大約10倍,同時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說,由于增長方式粗放,盡管我們實現了快速增長,但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加劇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帶來了煤、電、油的全面緊張,整個經濟運行已經繃得過緊,不轉變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不要說難以維持9.1%的增長速度,即使保持7%的速度也有相當大的難度。石油“三分之一對外依存度”使國內長期存在的資源短缺問題更加清晰:我國的能源供應不可能滿足無節制的消耗需求。對此,專家的建議簡單明了:“現實逼迫中國必須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將意味著簡單模仿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終結[6]。
青藏高原巨大礦產寶庫之門正在打開,青藏高原可能成為我國一個新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在資源和能源日益貧乏的當今世界,這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送給中國人民最好的2006年新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