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后,考古隊在窯址旁邊一個距地表約10米左右深的大坑中發現了百余具人體骨架。大坑位于秦始皇陵東側,形狀不規則,恰似亂葬崗。“大多數人都是在死后很快就被隨意扔棄于此處”。考古隊最后確認骨架個數共為121個。根據現場專家們初步推測,他們是因修建秦始皇陵工程而死去的勞動者。 為進一步判斷這些人骨,2004年9月,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在121具遺骨中,隨機抽取了50個樣本進行DNA檢測。測試的結果在幾個月之后出來,成功提取的15個遺骸樣本中有一個具有“歐亞西部特征”,而且屬于比較典型的歐亞西部T類群個體。 “世界上具有這種歐亞西部T類群個體的有10例,分別屬于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及波斯人和庫爾德人。”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智激動地說。按照考古學界定,歐亞西部便屬于歐洲范圍。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最早記載也只是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現在有了這具尸骸,就有了秦代中西方交流的考古學證據。”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告訴記者。 在考古界看來,這次發現“洋勞工”在2200年前已“來到”中國腹地,其意義猶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發現了東方人一般,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另一方面可以作為解開秦始皇陵謎團的有力證據。 猜想1.帶來外域技術的文化使者 有專家稱,“洋勞工”可能是當時出使秦朝的外域文化使者。持這種猜想的人把“洋勞工”與秦始皇陵的建造情況聯系起來。段清波說:“秦始皇陵有太多的謎無法解開,但現在發掘出的這具尸骨,就可能給予我們比較明確的答案。” 據統計,秦始皇陵中遍布著8000多個真人大小的陶俑,“這并不符合中國墓葬的規范,秦朝之前沒有出現過,之后也沒有哪個帝王建過如此規模的墓葬。” 段清波說,一個文化成果總是有長期的漸進發展和延續過程,但秦始皇陵中的陵墓文化卻屬于“空前絕后”。“現在看來,墓葬中存在著高大的人像與埃及墓葬方式極相似,其中聯系的紐帶可能就是參與建設的洋勞工。” 另外,秦始皇陵建造技術也讓考古學家傷透腦筋。據考察,墓穴中遍布1米長、40厘米厚的空心磚,而高近2米的兵馬俑也是空心的,這在其后幾百年中都沒有出現過。段清波說,之后漢代雖復制了秦俑,但只有40厘米高,技術含量大大縮水。 “如果單從秦朝自身發展,這些問題都是謎,但如果把這些驚人的技術放到世界范圍內看,把‘洋勞工’引入到問題中,就方便解答了。” 雖然關于秦朝中西文化交流、國外使者來訪,文獻上是沒有記載的。但根據史實,秦朝比較短,不過15年時間,由于秦始皇死后發生戰亂,留下的東西少,可以查閱的史料有被滅跡的可能;另外,秦始皇有到全國各地巡游的習慣,他也曾派徐福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這些歷史事例也說明秦朝對外交流是完全可能的。 猜想2.間接被擄的外域戰俘 “這個洋勞工很可能是被人抓來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譚婧澤更傾向“擄掠說”。 中山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榮芳認為,根據當時的歷史事實,秦朝的勢力范圍沒有到西域那邊去,根本不可能去西域地區抓人過來修建秦始皇陵。但是,根據史料記載,秦朝曾多次對外戰爭,著名將領蒙恬就多次打敗匈奴。“那個時候,匈奴的勢力范圍比較大,經常跟西方人聯系和接觸,他們打仗時俘虜西方人是不足為奇的。” “因此秦朝再跟匈奴打仗,俘虜匈奴人,這人屬于外域人,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葛劍雄教授表示,這種通過戰爭手段跟外域人的接觸有時候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 除了存在對外戰爭中俘虜“洋勞工”的可能性外,也有人認為“洋勞工”是在與秦朝人交往的時候被擄掠。持這觀點的人堅持認為,秦朝時期中西方之間已經存在著各方面的交往。譚婧澤對此就認為,漢代以前,中國北方是草原民族東西方來回游牧之地。“秦始皇在位之前,東西方大規模人群交流雖然很少,但是小規模人群交流是存在的,也是很正常的。” 據可查閱到的史料,到了漢武帝時期,中西方之間的交往才有了明確的證據。但據考證,產于四川的物品在漢朝就已經流傳到印度和中亞去了。“其中必然存在一條可以流傳的交通路線,而漢朝離秦朝時間很短,不到一百年,一條交通要道的形成不可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的。”葛劍雄教授分析道。 “因此,一條可以交流的交通路線既然存在,那么,洋勞工是在與秦朝人交往的時候被擄掠的觀點也是不能排除的。” 猜想3.秦朝境內的外域人后代 據文獻記載,在不同階段參加秦陵建設的人員屬地不盡相同,陵園大規模修建時期曾征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70余萬人參加勞作。完工封墓時,為了不致泄密,無數勞工被埋葬。 那么“洋勞工”會不會本來就是秦朝人?有專家表示,這個看法需要依據另兩種可能性:當時已經有外域人在秦朝疆域之內或周邊居住?或者秦朝人跟外域人通婚,留下后代? 對于前一種可能性,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歷史史實可以參證:秦朝時期,位于河西走廊一帶的少數民族,后來遷徙到中亞地區去了。據歷史地理專家考證,河西走廊歷來是我國西部和北部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的干道之一,值此民族大遷徙之時,這里的民族成分更為復雜。“跟這個歷史情況聯系起來,‘洋勞工’的出現顯得更為正常。” 徐智似乎對第二個疑問比較肯定,他說,“歐亞西部特征”遺骨的發現表明,在漢代絲綢之路繁榮之前,東亞人群和歐亞西部人群間可能已發生較為頻繁的聯系,甚至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基因交流。譚婧澤教授也認為,“洋勞工”的基因雖有歐亞西部成分,但很可能已經不是第一代,至于是第幾代,目前還不能確定。” 另外,專家還舉出了另外一個史實:遠在北方開辟“絲綢之路”前,成都人就已經入云南,經緬甸,到印度,至中亞,轉歐洲,即史稱的所謂“南絲之路”。這個史實更加說明了漢代絲綢之路繁榮之前,東西方人群基因交流存在的可能性。 |
作者: 陳堅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