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劉家峽水庫是上世紀60年代國家在黃河上游修建劉家峽水電站形成的,庫容57億立方米,庫區流域面積2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40平方公里。水庫工程建成以來,為陜、甘、寧、青、內蒙古提供了大量電力能源,促進了5省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由于庫區沿岸植被稀少,水庫岸坡經常發生滑坡、崩塌,水土流失極其嚴重。
7月13日,劉家峽水電廠有關人士對記者說:“劉家峽電廠自發電以來,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淤積于水庫中,致使劉家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十分嚴重,整個水庫的實際有效庫容由建壩時的57億立方米減少到42億立方米,已損失庫容15億立方米。電廠水庫由黃河干流及洮河、大夏河的河水匯集而成,其中主要的泥沙威脅來自洮河。”據了解,洮河年平均來水量51.7億立方米,僅占劉家峽庫區來水量的18%,而年來沙量卻高達2860萬噸,占到壩前年來沙量的31%。
近年來,庫區沿岸的永靖、東鄉、臨夏、積石4縣和臨夏州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庫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但庫區每年還面臨大量泥沙沉淀,劉家峽水電廠只能排掉不到一半的泥沙,剩下的大部分泥沙都要淤積在庫中。甘肅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新近完成的《關于黃河甘肅段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利用問題的建議》報告顯示,劉家峽水庫淤積泥沙已占總庫容量的25%,水庫已失去部分沉淀功能,嚴重地威脅著水電站的正常運行和使用壽命,更為嚴重的是加快了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抬高,給黃河防洪治理帶來了巨大的隱患。水土流失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幾十年后,劉家峽水庫的調節功能將喪失。
庫區所在地臨夏州政府對此問題高度重視,已編制完成了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建議書,計劃在劉家峽庫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09平方公里。
同時,劉家峽水電廠的廣大科技人員也自力更生,研究出多項技術治理泥沙危害。劉家峽水電廠一邊植樹種草,改善庫區環境;一邊準備在洮河口對岸增設一個直通壩后的排沙洞,使泥沙不經過壩前而直接排出庫區,這樣就可以有效緩解庫區泥沙淤積對劉家峽水電廠安全運行帶來的危害。目前,排沙洞工程已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即將上馬。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