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十年的時間內,完全有可能運行一個化石燃料經濟,而化石燃料的價格可能還大大低于近期水平。即便能源價格維持在當前水平,全球經濟也幾乎肯定能夠應付,而問題在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能否應對其結果
懺悔吧,因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這是許多宗教信仰的要素之一。19世紀初,環境悲觀論者的鼻祖托馬斯·馬爾薩斯通過以下的這番話,將該要素帶入現代:“人口的增殖力無限大于土地為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能力,夭折的命運肯定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降臨到人類身上。”馬爾薩斯錯了:自他生活的時代算起,全球人口已經增長了6倍,而平均壽命也翻了一番。那么,在能源問題上,當代馬爾薩斯主義者是否會被證明是正確的呢?
答案是:不會。而且,在未采取任何特別舉措的情況下,未來屬于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這一“傳統能源大王”――工業革命就是依靠煤炭起步的。這肯定會讓另一幫馬爾薩斯主義者操心――他們擔心全球變暖問題。不過,今天的主題是:人類如何滿足自己對于商業能源的需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50年,全球商業能源需求可能會增長一倍。如果說這種觀點有什么問題的話,那就是它是一種保守的假設。如果全球人均需求達到英國目前的水平,能源消耗量將增長近4倍。
現在,考慮一下這些額外的能源可能來自何處,以及會是何種價格吧。2003年,全球主要商業能源的具體比重如下:石油占35.4%、天然氣23.7%、天然氣液化產品為2.7%、煤炭占23.9%、水電占6.5%、核電為6.4%、可再生能源占1.4%。總體算起來,化石燃料目前占全球商業能源的86%。
化石燃料暫時不會枯竭
這些能源將要耗盡嗎?答案是不會,或者說,至少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不會,而在更遠的時間內,也幾乎可以肯定不會。
的確,按照目前的消耗量,公布的石油儲量只夠用40年左右。如果消耗量上升(這似乎在所難免),這樣的儲量似乎無法提供多少緩沖余地。此外,信奉“石油巔峰論”的人們認為,全球石油產量已經達到了巔峰水平。“巔峰論者”發出悲觀的預言,正如一本書的書名《盛宴已結束》所述。他們的分析,是基于勘探發現規律,對可開發的石油總量所作的估計。巔峰論者主張,世界已耗盡了大約一半的可用供應,全球產量正在無可逆轉地下降。
對此,多數分析人士認為,儲量不代表可用供應量,更高的價格和創新,能夠提高現有油田的開采量,人們還在繼續發現新的油田(即使規模更小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非傳統石油資源還有待開采。因此,即便傳統石油的產量越過巔峰水平,石油時代仍然不會結束。關鍵更在于價格。70美元一桶的價格似乎有著巨大的潛力。許多人主張說,刺激額外供應所需的價格,要遠低于這個水平。
石油告罄也不意味著化石燃料的枯竭。天然氣和煤炭(尤其是煤炭)的儲量要豐富得多。某些人會反駁說,石油是針對交通運輸用途的惟一優質能源(交通運輸占商業能源使用量的1/5)。不過,煤炭和天然氣在技術上可轉化為“合成氣”、進而轉化為液體燃料。這是一個成本問題。答案是,這種做法的成本要高于傳統石油,但并非高得離譜。
新能源難占主導地位
那么,核能與可再生能源在這種“一切正常”的設想中,可能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答案似乎是“無足輕重”。幾個要點在于,可再生能源成本昂貴,核能存在爭議,而能源的總體需求將大幅增長。試想,到本世紀中葉,全球能源需求真的增長一倍。同樣假設,化石燃料和水電及核電的消耗量保持不變。那么,可再生能源的產出必須增加70倍。這種情況不會自動發生,它需要各國政府付出巨大的努力。
可再生能源在可利用性、推廣能力或成本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要想產生相當于目前能源消費總量一半的能源,我們需要1億臺風車(即便它們的產出充分可靠)。把大量地球表面用于生產生物能源,會受到其他用途(如糧食生產和自然生存環境)的制約。原則上講,太陽能應該是充裕的: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是目前商業能源消耗量的6000倍。障礙在于收集太陽能的難度與成本。其結果是,目前太陽能僅占商業能源供應的0.04%(當然,它顯然是生命所消耗的幾乎所有能源的源泉)。
如何應對能源缺口
未來半個世紀內大部分商業能源仍將來自化石燃料,這種情形是否會帶來令人擔憂的安全問題?假如只關注石油或天然氣,答案或許是肯定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均遠離能源消耗發生的主要區域。在傳統石油方面,這種缺口尤其巨大:3/5的探明儲量位于中東地區。多數天然氣通過管道運輸,形成一種不夠靈活的體系。但是,煤炭的分布范圍廣泛,其中許多儲量位于消耗量很大的地區。因此,對于關注能源安全的各國政府而言,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能源來源的多元化和開放、靈活的全球市場。如果任何強國企圖搶占珍貴的資源,使其為自己獨家利用,將會造成嚴重的全球安全風險,甚至引發戰爭。以往曾經出現過類似的例子。
別忘了,此番討論忽略了氣候變化問題。該問題問的是,主張全球化石燃料即將枯竭的馬爾薩斯主義者,是否會讓擔憂全球變暖的馬爾薩斯主義者歡呼?答案非常明確:不會。在數十年的時間內,完全有可能運行一個化石燃料經濟,而化石燃料的價格可能還大大低于近期水平。即便能源價格維持在當前水平,全球經濟也幾乎肯定能夠應付,正如其近期表現所示。世界能夠承受得起相當昂貴的能源。問題在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能否應對其結果?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