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獲悉,為配合西安南郊曲江雁湖小區基建工程,考古人員日前對該工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24座西漢到唐的墓葬,出土各類陪葬器物百余件,令人驚喜的是,在一座東漢墓葬中出土了兩堆谷物,雖然谷物已經炭化成了空殼,但如今看上去仍然白燦燦的,圓條形顆粒分明。
罕見北朝平民圓形墓葬令人稱奇
該考古工地位于西安市南郊羊頭鎮村北塬上,南臨繞城高速,北邊臺基之下為環湖路,西北150余米處為秦二世墓園。目前,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共清理了24座古墓葬,除一座北朝墓葬和兩座唐代墓葬外,其余21座均為兩漢墓葬。墓地處于塬上,墓葬埋藏普遍較深,平均深度達8米左右,即使這樣,墓葬還是大多被盜,保存完整的僅兩座。
據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考古人員張小麗介紹,24座古墓共出土陶壺、陶罐、陶倉等器物百余件,時代延續從西漢到晚唐。在編號為22的一座西漢墓出土20余件彩繪男女陶俑,造型精美,是研究漢代陶俑的珍貴資料。編號17的墓葬是一座北朝時期墓葬,保存完整,墓室為圓形,形制獨特,比較罕見。該墓葬為合葬墓,隨葬品僅有兩件小陶罐和一枚五銖錢,這枚五銖錢與漢五銖、隋五銖形制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該墓的發現為這一時期平民的喪葬習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保存了近2000年的谷物依然白燦燦
東漢墓保存較好,尤其編號為M16的保存完整,未被盜擾。參與考古發掘的張小麗說,該墓墓室內各類器物擺放整齊有序,出土的釉陶壺、釉陶倉、陶奩、陶罐、陶井、陶案、陶盤、陶碗、陶耳杯、陶勺主要置于兩側耳室中,出土的陶釜和陶甑置于前室東北角磚支架上,銅鏡和銅錢主要置于后室棺內。后室內棺木朽痕清晰可見,室內共埋藏人骨5具,骨架多已朽成粉末,僅牙齒可采集,是東漢時期家族合葬墓難得的完整寫照之一。
引人關注的是,在這座墓室內,發現了保存下來的兩堆谷物。雖然谷物已經炭化成了空殼,但如今看上去仍然白燦燦的,圓條形顆粒分明,但到底是什么谷物,還有待科學鑒定,目前,考古隊已經把這些谷物的標本送到了北京中國社科院作最終認定。這些保存較好的谷物為研究東漢時期的農業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
來源: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