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實物承載并傳承抗震精神
一個晴好的黃昏,河北理工大學地震遺址,兩束鮮花靜靜地擺放在粗礪的水泥堆積物跟前。正在撤換護欄的工人師傅說,鮮花是當天下午一對老年人敬獻的,從裝束和隨從的年輕軍人看,兩位老人應該是軍人出身。老人獻了花,繞遺址走了一圈后離去。工人師傅說,這些天,總有外邊的人到地震遺址跟前轉悠。
潔白的百合、粉嫩的康乃馨似乎一度柔化了廢墟的斷壁殘垣,或者,更襯托出那建筑物的殘缺扭曲和齜牙咧嘴?
我們知道,這處面積不大、僅有兩棟樓房大小面積的地震遺址,如今已經成為唐山大地震所存不多的幾處遺留物代表,成為定格那個特定時空最典型的客觀對應物。很多人來到這里,既為紀念,也為了讓記憶重回那個殘酷的時刻。或者可以說,地震實物以其物理的存在,無言地詮釋了諸多精神層面的東西,所謂大美無言、大象無形。人們通過這些殘缺的建筑,得以深入到彼時受難者的心靈,悉心體察他們的悲苦和上進。
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地震景觀只是一種極為局部的地震廢墟。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你從灰塵和瓦礫中直起腰身的時候,面對滿目瘡痍,那又是怎樣一種心境?
這些年來,唐山從一片廢墟瓦礫中崛起,世人多津津樂道其震驚世界的成就,殊不知,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源于一種正視災難的精神氣質。這種氣質盡管無聲無息,但是它確實蘊藏在普通的、最廣大的唐山民眾中間。那些蹬著三輪的漢子,那些巷道里行走的礦工,那些居民樓下搖著輪椅的大媽,那些粗聲大嗓吆喝生意的下崗職工……地震毀掉了他們的家園,也毀掉了他們寄托在家園之上的夢想。但正所謂希望從絕望處升起,這些普通人的篳路藍縷般的努力,讓一個新唐山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這里,我們強調地震實物的精神價值,強調蘊涵在民間的力量,并不是要刻意推崇什么。恰恰因為民間蘊藏的這種努力建設的沖動,成為唐山政府層面可以引領的力量之基。而這,也應該是新唐山新人文精神值得期許的前提之一。
我們認為,而今存留的以標本形態存在的地震遺址,實在是唐山最為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它是丑陋的,它又是神采飛揚的;它是沉默的,它又是蘊藉無窮的;它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混凝土鋼筋廢棄物,它又是民眾雖經歷百般柔折猶不氣餒的象征物。
一位“老開灤”曾告訴本報記者,地震資源屬于唐山獨一無二的核心資源,同樣,蘊藏在民眾中間的人的精神更是值得發掘的文化資源。現在,唐山的震后殘垣已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取代,與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居民一樣,唐山人也在為生計忙碌。但是,每當面對僅存的地震遺址,唐山人能無感懷乎?
據說,幼蟬的蟬蛻是一種脫殼過程,渾身扭動著,瘦弱的腿不停伸屈,很痛苦的樣子———但終于把舊殼淘汰,贏得一對新翅膀。這樣的新生過程對于唐山這座城市也是如此,唐山的輝煌離不開民眾的剛毅堅卓,正是這種“貼著地面行走”的草根民眾的努力,讓唐山鑄就了現代化的基石,蟬蛻的翅膀也從殘垣斷壁漸次展開。
來源: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