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經濟發展的路徑正轉向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的軌道。這是追求和創造“綠色財富”的一年。節約、循環經濟、環境友好這些過去不常使用的詞匯,成了人們記憶中最難抹去的亮色。
|
必須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的最大發展,同時以最小的成本保護資源與環境。這是浙江面對高溫下的供電壓力、節節攀升的汽油價格、日漸緊缺的水資源、形勢嚴峻的環境污染所悟出的真諦。
2005年開春,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節水、節電、節能的措施,在全社會掀起了節約之風。9月,省政府發布《浙江省循環經濟發展綱要》,確定了浙江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11月,我省4個市、10個縣(市、區)、20余個工業園區(塊狀經濟)和100余家企業全面啟動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省里還對涉及9大行業共430個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制造”項目堅決予以“封殺”。
在省委、省政府的積極推動和倡導下,從政府到企業、個人,節約的文章越做越精彩,循環經濟蓬勃發展,碩果累累。
在節電、節水、節材、節能上做文章。紹興縣70%的企業在機器上安裝了節電變頻器,全縣半年節電1億多度,節約電費5700余萬元。從細枝末節入手,寧波申洲針織有限公司一年就省下2000多萬元。來自省經貿委的統計,全省2005年節電超過15億度,節約電費8億元左右。節約真能 “節”出真金白銀。
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上做文章。浙江綠環橡膠粉體工程有限公司采用先進的常溫粉碎工藝,“吃進”廢舊輪胎、“吐出”應用廣泛的精細膠粉,生產過程中分解出來的合成纖維和鋼絲,都可以作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污水變電能、淤泥制成磚……這些方法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得到應用。2005年1-10月,全省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總產值增長了63%。
不僅是工業,農業也開始探索發展循環經濟之路。寧海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如今不再是煩人的污染源了。該縣今年大力發展生態化種養業,形成了“魚蝦-貝藻”海水生態養殖、“豬牛-果蔬”循環模式,全縣受益于循環經濟的農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
一種科學的資源觀正在主導我們經濟發展的方向。同時,浙江也注意到,如果沒有有效的約束機制,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容易成為空洞無力的口號。
2005年,我省首次將萬元產值主要原材料消耗、萬元產值能源消耗、萬元產值水資源消耗、萬元產值“三廢”排放總量等指標引入現有的統計指標體系;省委組織部也首次將生態省建設和環境保護納入黨政干部政績考核的評價指標體系。環境、資源能源消耗賬單成為經濟決策的“風向標”。
自然資源的利用、生態成果的享用不再是“免費的午餐”,上游環境保護地區在承擔更多保護生態責任的同時也得到了一定的收益補償。2005年,我省省級財政用于生態補償轉移支付的資金總額達63.58億元,比去年增長19.8%。
不僅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而且在探索生態補償機制方面還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1月,我省全面啟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8月,我省出臺了全國第一個省級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文件《關于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它不僅對我省各地近年來推行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進行規范和完善,還用制度約束以及經濟手段引導和規范人們的觀念和行為。
我們欣喜地看到,由于對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科學認識和高度重視,2005年,我省部署的“811”環境整治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列入重點整治的錢塘江水系水質明顯好轉,浙江蜜蜂集團、臨海市水洋化工園區等通過技術改造都實現了達標排放。各地積極創建生態示范區、生態鄉鎮、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企業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實行生產過程的污染控制;環杭州灣產業帶、金麗衢產業帶等建設規劃都將生態環境保護納為重要內容。
我們有理由期待,沿著這條光明的路徑,我們仰以生息的資源一定會繼續得到可持續的利用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