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直覺,有時真的是不可忽視的。大人覺得理所當(dāng)然的東西,小孩子有時卻會覺著很奇怪。就拿我來說吧,小時候聽大人講諸葛亮擺“空城計”的故事時,心里就一直納悶:那個絕頂聰明的司馬懿,他為什么竟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呢?難道他真就那么傻?
后來一天天長大,讀《三國演義》了,這個問題仍舊作為一個巨大的問號,一直都懸在自己的腦子里面,久久不去。
似乎不能僅僅用“多疑”二字作為司馬懿突然撤兵的惟一理由。那樣,似乎總顯得過于草率了,況且也難圓其說。是啊,連一個中等智商的人,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隊先行攻入城去試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兵先將空城包圍起來再說(反止他司馬懿手下帶著十五萬大兵,而當(dāng)時蜀方正遭慘敗,已不可能組織起任何強(qiáng)大的反擊了),倒要瞧你諸葛亮這琴,究竟能彈到幾時?
然而沒有!這些措施一樣都沒有!這些個連我們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顯而易見的現(xiàn)成辦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戰(zhàn)且老謀深算著稱的司馬懿,竟然全都沒有想到。面對眼前的那座小小空城,司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應(yīng)竟是——退兵!太反常了!而這反常行為的背后,莫非竟隱藏著什么不為人道的玄機(jī)?
司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舉措,或許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間里,我們才能尋找到合理的解說。
我們知道,司馬懿這個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滿著艱險的。他時常遭人嫉妒,政敵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牽制。曹操在世時,就對司馬懿一向很有戒心。他曾對華歆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quán),久必為國家大禍。”曹丕即位后,司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云直上,做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后來到了曹睿做皇帝時,司馬懿領(lǐng)兵與諸葛亮對壘,在戰(zhàn)場上成為諸葛亮的勁敵。戰(zhàn)場上的數(shù)度交鋒,諸葛亮是充分領(lǐng)教過司馬懿的厲害的。但中國人的“聰明”就體現(xiàn)在,打仗也好,競爭也罷,不喜歡憑“實力”,不喜歡靠“真本事”。好比這諸葛亮吧,他就不太愿真刀真槍地去跟司馬懿干。這諸葛亮每每遇到強(qiáng)勁敵手時,通常更喜歡跟對手搞陰謀。這不,他僅是利用曹睿對司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點兒壞,就把這堂堂的司馬大將軍給拉下了馬!
來源:新浪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