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亂中曙光——唐肅代兩朝紀實
2006-07-18

唐代這個頗有些傳奇色彩的王朝,不乏盛世,亦不乏大亂。肅代兩朝似乎素不為人所重視,也難怪,它的前面是由開元到天寶“天上人間”的轉型期,后面又是德宗貞元至憲宗元和年間的所謂“小中興”。然而,如果沒有肅代兩朝的靖亂與恢復,那么大唐后來的命運又會是如何呢?
  
  一
  
  時間走到公元756年,這一年,本來應該叫天寶十五載——盡管已經這樣叫了大半年,卻因為發生了太多的事,終于宣告了天寶這個年號的結束。
  就在前一年,玄宗的干兒子安祿山起兵叛亂。
  安祿山本來是想在玄宗死后再起兵,奈何朝中總有一個人在皇帝面前說他要謀反的壞話,又拿很多事來激他,安祿山一陣陣惱火,索性真的提前造反了。
  那個總說安祿山要反的人便是楊國忠。我們也不必佩服楊國忠有此先見之明,因為他是與安祿山有隙,多半的原因還是想借此來打擊他,這是權力場上的傾軋,并非是為了國家,否則也不會聽說安祿山謀反而高興了。
  他高興的太早了。顯然“不過旬日,必傳首行在”只是一個幻想。安祿山的強大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也就是說,他們,包括唐玄宗在內,都低估了安祿山。
  在安祿山成功的眾多因素中,不能排除宗教信仰這樣一條。安祿山所親信任用的多是他本族人,而他在粟特人當中的地位則是漢族人無法想象的。曾看過考古中國中的一集,《發現虞弘墓》中就說,“祿山”其實是襖神出生的地方。那么關于安祿山的名字,有多種說法,據說在突厥語中,是“戰斗之神”的意思,而粟特語中roxsan據伊朗學者考證出來是光明的意思,然而又有種說法是“亞歷山大”??傊还芩拿志烤故呛我猓驳撋皆谒谔刈逯械牡匚皇浅绺叩?。
  就這樣,安祿山只用了一年時間,便打到了長安。
  本來,他們路途中是遇到了麻煩,而且安祿山本人曾一度在潼關前抓狂。唐軍兵力分散,而且國內之兵此時多不可用,平日未經訓練,說是一群烏合之眾也不為過,可好歹還是能夠抵擋一陣子。而事實是,最終唐軍以錯誤的戰略戰術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因而長安的東大門潼關被攻破了。
  唐軍本不該輕易出動,尤其是像潼關這樣戰略意義重大的要道,更應該重兵把守,何況此時也并不具備主動出擊的條件,如果這支唐軍能像唐初那支玄甲軍或是安西那支百戰精兵一樣,那么自然不必發愁了,難道誰還愿意被動挨打嗎?因此對于唐軍來說,在潼關拖住安祿山是個無奈的必須選擇。然而,玄宗卻殺了退守潼關的高仙芝、封常清,又從家中把病廢的哥舒翰推到了戰場。
  這里想說說這三位將軍。這三個人中,最先死去的封常清是猗氏人,而隨后被殺的高仙芝是高麗人,兩員大將都非漢族人,即所謂的蕃將。他們都是因為戰爭不利退守潼關被玄宗以戰敗棄地罪而殺,自然其中小人邊令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兩位將軍接到詔書后都慷慨受戮:封常清死前將一道表章交給邊令誠,表中看不到一句怨言,反而處處可見對大唐的一片忠心,“即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是有些愚忠的意思,我們至今看這道表都覺得很不忍,不知玄宗看后是什么感覺……而高仙芝則不承認“盜頡資糧”的罪名,他對部下說:“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話音剛落,軍中都喊:“枉!”然而高仙芝還是從容赴死了。讀到這里時,總會讓人感覺很難受,不禁想起了同樣因為堅守不戰而被換下的廉頗,他沒有被殺實在是很幸運了。高、封二人都是蕃將,然而他們都對唐忠心耿耿,可見唐玄宗寵信蕃將本身并沒有錯誤,只是他識人不明,寵錯了安祿山。何況,不是蕃將,就不會造反了嗎?
  被換上來的哥舒翰,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他就是“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中的那位令人敬佩的將軍。他接手潼關后,自然不像沒頭腦的趙括那樣立刻出兵,他也采取了堅守的策略,自然,無論換哪個人,只要頭腦還正常些,就不會帶著一群烏合之眾去送死。盡管郭子儀、李光弼也如是說,奈何楊國忠卻懼怕哥舒翰謀算自己,勸玄宗不要錯過這個機會。玄宗本來就想主動進攻,此時更是聽信了楊國忠的話,派去了一個一個的使者,我們看到的情形是:翰不得已,撫膺慟哭。
  這樣的隊伍出去打仗結果可想而知。唐軍號稱二十萬的大軍,就這樣敗了,就連哥舒翰本人都被俘虜了,或者說,是被部下當作奇貨賣給了安祿山,然而那個部下自己也并未得到好處,反而被殺掉了??梢娨胱雠淹揭彩怯酗L險的,得到青睞的不少,而被殺的也有不少,所以當官的最好等著敵軍或是自己手下把自己抓去然后再叛變,要么就把戲演足了再叛變,這樣子主動叛變的,只怕多半得不到好處。
  在安祿山面前,哥舒翰又是什么表現呢?只見哥舒翰跪伏在地,說道:“臣肉眼不識圣人……”這里我不想過多的指責哥舒翰,戰敗他的確有責任,而且被俘后如此表現確實令人大跌眼鏡,但是哥舒翰還是盡到了一個為將的職責,他也曾想過收拾散兵去把潼關再打回來,但是未及行動,就被抓了。
  所有這一切的結果,不能不說與楊國忠有關,是他在這種緊急時刻還有心思搞政治斗爭,“今日之事,非宰相之過”,直到這時,他還在想著事故責任人的問題,說不是他的過錯,有誰會相信呢?不過,即使沒有楊國忠,情況也不會好到哪去,因為唐玄宗本人此時糊涂是不比楊國忠差的。
  于是,在一個黎明,玄宗皇帝帶著楊氏兄妹,帶著自己的兒孫,偷偷的出了長安,將自己的都城和臣民們徹底的拋棄,一步步遠離了他們……





玄宗皇帝帶著兒孫和楊氏兄妹等人,凄凄慘慘的到了馬嵬坡,發生了著名的“馬嵬之變”,中國古典四大美人的楊貴妃香消玉殞。

關于這件事,后來很多詩人都是寫詩哀悼貴妃之死,倒是唐末的鄭畋寫詩稱贊了一番唐玄宗,說他能在此時殺貴妃,“終是圣明天子事”,可見還不完全昏聵。于是有人說鄭畋有宰相之才,又有人說他是沒心肝。其實不管怎樣,玄宗此時都必須殺了楊貴妃。

軍士們心中不滿,頗有怨氣,于是發生嘩變,殺了當朝宰相,又逼皇帝殺了自己的愛妃,一切發生的都很自然,自然到甚至可以忽略背后的主謀。

然而如果真的沒有主謀,那么這些人的膽量就實在太大了。有句話叫“敢怒不敢言”,很多時候怨尤是有的,但是膽量就不一定有了。放開玄宗此時還是一個很有威信的皇帝不說,單說當時人的觀念,如果沒有一個帶頭的人,誰敢這么做?何況此時也并不是“禮崩樂壞”的時候,就是真的“禮崩樂壞”,像隋煬帝大業末年,天下已經到那種地步了,軍士們的怨言怎么也比馬嵬坡這群人的怨言要大,但是要想謀叛皇帝,尚需仔細籌謀,而且最后是找了一個首領才敢于辦事。那么,馬嵬坡上發生的事變,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到當時的太子李亨身上。

公元618年,想要做亂的幾個人找到了宇文智及,以他為中間人找到了宇文化及,當把那個天大的謀劃告知宇文化及后,宇文化及“變色流汗,既而從之”;公元756年,想要“做亂”的陳玄禮找到了李輔國,以他為中間人找到了太子李亨,當把那個想法說出來后,我們看到的記載是“李亨未決”。——我們當然不會看到李亨高興的跳起來的記敘,事實上也不會如此,起碼的矜持還是要有的。




然而,有人勸李亨不要入蜀,李亨推脫了半天,最終他還是沒有和李隆基一起去蜀地;有人勸李亨登基,李亨推脫了半天,最終還是當了皇帝。他似乎一直都很“被動”,但事實卻是按著對他有利的形勢發展。那么李亨貌似并沒有同意陳玄禮的做法,但最終那還是發生了,也許史家并未記下他張口輕聲說“可”的那一幕……

能不能指使是一回事,指沒指使是另一回事。“為尊者諱”,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不過也許我們冤枉了李亨——哪怕冤枉的概率只是百分之一,也是要考慮的。但從動機上來說,李亨絕對有理由這么做。

自然,我們也看不到李亨說楊國忠怎么怎么樣的壞話,但卻可以看到楊國忠很害怕太子會報復他。之所以楊國忠會得罪太子,原因和李林甫不同。李林甫是站錯了隊伍,他當初提議立武惠妃之子壽王瑁,而當李隆基立李亨之時自然會害怕。而楊國忠則是因為妹妹是貴妃,說不定將來自己能當上下一任皇帝的舅舅,所以和現任太子和不來是很正常的,至少他不會支持李亨。后來玄宗說要傳位太子,楊國忠很是害怕,糾集他的姐妹一起上陣,終于把玄宗勸住了。既然如此,即使李亨原來不恨他,現在也是恨你沒商量了。

在唐朝,不乏可憐的太子,被殺被貶的不提了,李亨是少數幾個能熬到當皇帝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比較幸運,反正比在房州一呆呆了十四年的李顯要好過了很多。但李亨太子也是很可憐的,他過的日子并不舒心,發愁的須發都花白了。

李亨能不愁嗎,他可是有一大堆的榜樣在前面呢。不再啰嗦唐代太子之爭,就只說說李亨的哥哥李瑛,他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但是被武惠妃所害,和兩個弟弟一起被殺了。一氣殺了自己三個兒子,玄宗大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今,玄宗又十分寵愛楊貴妃,李亨能不擔心自己的處境?

但李亨這點又是很幸運的,因為楊貴妃雖然受寵,但是卻沒生兒子。如果楊貴妃要是有兒子的話,只怕李亨的命運不會比李瑛好哪里去。另外,楊貴妃雖然得寵,但似乎為人還算厚道,史家給他的責任也就是使君王沉迷酒色而已,還真不見怎么害過人。猜想李亨一面燒著高香祈禱楊妃不要有兒子的同時,也一直在念著“阿彌陀佛”……

那么現在,終于有一個機會可以發泄一下十幾年壓抑了……

于是,馬嵬坡上的“慘案”發生了:曾經趾高氣揚的楊國忠瞬間被分成了若干部分,而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則是“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救不得,黃埃散漫風蕭索。

馬嵬之變,可說是唐玄宗皇權受到了一次挑戰。但這只是剛剛拉開一個序幕……




馬嵬政變之后,玄宗一行人本應起身出發了。然而,眾人說,蜀中很多將吏是楊國忠的人,既然楊國忠“謀反”,那顯然蜀地是去不得了。

于此,玄宗心中有數,他當然知道楊國忠“謀反”的真象——謀反的還指不定是誰呢。這個只能說算是眾人不愿入蜀的一個原因,但更主要的,應該還是真的不愿意入蜀。李白有詩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有人猜測說這是李白勸玄宗不要入蜀,但事實上李白當時知不知道這件事還是另說,而當他知道之后多半玄宗已經入蜀了。

那么,如果不去蜀地,又去哪里呢?總不能在此地干等著呀。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去靈武,有說的回京師,也有的說去太原。說去太原的,不是昏了頭就是過度樂觀,以為皇帝真是天之驕子刀槍不入。當時潼關失守,長安都呆不住了,何況更靠東的太原?就算太原本身還能守住,可是難保路上不出什么事。而說回長安的,不知玄宗聽后有沒有氣的半死——如果回去的話,當初又何必來?敢情來了一趟就是給你們找機會殺我的貴妃啊……而當聽說有人主張去靈武時,李亨的心里大概一顫——不過,玄宗對那里興趣不大,李亨大可以放心。很明顯,玄宗對于蜀江水碧蜀山青更有興趣,很想見識一下“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的險要,還有,也許玄宗早就想感受一下八百里棧道帶來的刺激,只是一直公務在身,脫不開身……

究竟韋諤還是有頭腦的,也比較符合實際,說現在根本沒回去的希望,大家也只能將就著先去扶風。于是一行人就要動身了。這個時候,推動歷史進步的人民出現了——“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墳墓。今舍此,欲何之?”不知這話有沒有經過史官加工,這群老百姓們說話水平還是很高的,對偶都用上了,懷疑是不是唐詩太普及,所以隨便用點什么手法都根本不算什么。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玄宗不想聽下去,于是讓太子留下撫慰這群水平甚高的百姓。后來玄宗一定認識到,這是他一輩子做出最錯誤的決定。

在太子面前,這群父老們又說話了:“至尊遠冒險阻,吾豈忍朝夕離左右。且吾尚未面辭,當還白至尊,更稟進止”——真不愧為我大唐百姓,說出話來就是不一樣,有見識,有膽量,有氣魄!直讓人懷疑是否有人指使。太子當然不答應,反正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吾豈忍朝夕離左右?”你們怎能這么勸我,我怎能不管我老爹?李亨跋馬就要西行,但如果沒人攔著他,估計也不會真走,當然也不會沒人攔他。這次,重量級人物終于登場了,一個是李亨身邊的宦官李輔國,一個是李亨的兒子建寧王李倓,兩人勸道:

“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人情既離,不可復合,雖欲復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于河北,與之并力東討逆賊,克復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情,為兒女之戀乎!”

我不大相信李輔國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或者說,我更傾向于是建寧所說。至于兩人有沒有可能一起說呢?這不是在演二人轉和雙簧,這段話如果沒有見識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話,多半說不出來,因為這個看法實在是很有見地很有說服力的。這時李亨的長子廣平王也勸他不要走而應該留下來,父老們則是一起擁住了太子的馬不讓他走。無可奈何,無可奈何,太子李亨只好留了下來。我覺得李亨本人應該還是不想走的,跟著一起入蜀至多是接著當老皇帝面前的一個老太子,當時李亨都四十六歲了,這么老的太子殿下的確是少有的;而脫離了玄宗管轄的李亨就可以像三國演義里劉備曾說的那樣:吾乃籠中鳥、網中魚,此一行,如魚入大海、鳥上青霄,不受籠網之羈絆也!”不過,幸好有了建寧的一番話,才使得李亨的脫離領導有了合理的一面。

只可憐,此時還執著馬韁遙望東方等著兒子回來的玄宗,等回來的卻是李亨要留下來的消息。“天也!”玄宗只說了這一句,而這一句就足以表達一切了。表面上看,說的是天意,但什么是天意呢?太子的“背叛”?自己現在這個凄慘的處境?還是其他的什么?總之,不管什么都好,玄宗當時應該說已經明白了剛剛發生了什么,也清楚將要發生什么,以及將來會發生什么也已知道??傊?,就是看透了一切。因為他自己有類似經驗,只不過當初他扮演的相反的那個角色,而且他可是對他父親很客氣的,甚至都不用逼,睿宗自己就讓位了。而今,玄宗從太子這個辭行中看出來將來自己也難免走上當初自己父親的老路,而且比自己的父親可要慘的多。于是,明智的玄宗把后軍分出兩千以及飛廄馬交給太子,囑咐這些人太子仁孝可奉宗廟,要好好輔佐,然后又叮嚀太子不要掛念著他,“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然后派人把東宮內人送回太子身邊,而且宣旨要傳位太子——總之凡是支持太子的做法李隆基都做到了,即使現在不做,早晚也得這么辦,而且讓人逼著干就不好了。

一切辦完之后,大家各奔前程。玄宗一個心眼的想去蜀地,可是大家不想去,怎么辦呢?既然不想去,那就不要去。望著眼前十余萬匹貢奉的春彩,玄宗說要不這么著吧,現在聽憑你們回家去,但我的家人就只好跟我入蜀了,不過我們也還是能到達的,“今日與卿等訣別,可共分此彩,以備資糧。若歸,見父母及長安父老,為朕致意,各好自愛也!”言罷,玄宗老淚縱橫。這是他這一生中第二次這么凄慘了(第一次自然是在馬嵬的君王掩面救不得)。于是大家也都跟著哭了起來,反而堅定了跟隨玄宗入蜀的決心。難免有人要懷疑這是不是玄宗的手段,那么我不想說這是他故弄玄虛,因為這種情境下做假能做到讓所有人都信以為真,難度是極大的,即使玄宗被奉為梨園始祖,但實際上他是管看不管演,沒經過專業訓練的玄宗,只怕演技上是要稍遜同樣沒經過訓練,卻自學成才的太宗??傊嬉埠眉僖埠茫谶@么一哭,倒省去爭論的不少麻煩。

一路之上,卻也沒有什么障礙,只是在劍閣那里的夜晚,天下著雨,淋著檐前的鈴,雨聲中夾著鈴聲,或許還有杜鵑“不如歸去”凄涼的歌聲,令人聞之惻然。于是玄宗想起了貴妃,想起了以前的快樂生活,又想到現下的凄涼,悲從中來,做成一曲雨霖鈴。后來著名的詞牌《雨霖鈴》即由此而來,還有一段京韻大鼓劍閣聞鈴,說的便是這件事。

傳說玄宗當時仔細的聽鈴聲,竟然聽出來鈴兒唱的歌詞是:三郎郎當。一笑。不過卻是很恰當的,如果玄宗后期能夠像前期一樣勵精圖治,就不會聽到鈴兒的諷喻了。但是,人都是有局限的,玄宗也不例外。柏楊先生說李隆基是個“人渣”,原因是安史之亂使唐朝一下子從天跌到了地,而且人口銳減。雖然不同意這么刻薄的評價玄宗,但他后期的昏聵確實是一件至少令我們表示遺憾的事。如果說開元盛世達到了頂峰而盛極必衰的話,那么按正常規律也應該是逐漸下滑,比如漢朝在漢武時就經歷了由盛轉衰的轉折期。而李隆基開元與天寶的函數卻是不可導的,可以算是階躍函數了。數學上的一個理想模型在現實中找到了一個實例,這既是數學的幸事,也是唐朝的不幸。而這個不幸,不能不說與玄宗個人因素有關。唐朝總是會衰落下去,總要有一個皇帝來承受導致衰敗的指責,不巧讓玄宗趕上了,但他個人為此做出的“努力”卻是不可磨滅錦上添花,李林甫、楊國忠不管真心假心,都曾提過安祿山要造反,但玄宗就是不聽,看來真的是“天意”?

來源:大旗文學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